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研究
鲜胜敏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南山实验学校 617000
一、引言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心理韧性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挫折体验情境,是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学生能够在面对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的困难与失败时,学会正确认识挫折,调整心态,从而减少因挫折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实现身心的协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坚持,如长跑训练中的体力极限挑战、体操练习中的动作难度突破等。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学生需要凭借顽强的意志去克服,挫折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其他困难时也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团队项目,如篮球比赛、接力赛等。在团队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因自身失误导致团队失败的情况,挫折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提高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不足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挫折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入,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忽视了挫折教育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挫折体验的引导和关注,未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挫折教育。
(二)挫折教育方法单一
一些体育教师在实施挫折教育时,方法较为简单粗暴,往往只是通过增加训练难度或故意设置障碍来让学生体验挫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真正达到提升心理韧性的目的。
(三)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但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挫折教育方式和标准。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无法承受,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觉得挫折教育缺乏挑战性,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
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介绍挫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教师深入理解挫折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挫折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挫折教育方法和模式。
(二)丰富挫折教育方法
情境模拟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挫折情境,如模拟比赛中的突发状况、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任务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挫折情境中体验挫折,并引导他们思考应对策略。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模拟比赛中的对手突然改变战术,让学生学会在变化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
榜样示范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明星或身边优秀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成功经验,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在面对教学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合作竞争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挫折。在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在竞争中,学生要正确对待胜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例如,开展拔河比赛,让学生在团队竞争中感受挫折和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前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挫折教育档案。
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挫折教育目标和计划。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挫折情境入手,逐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挫折的难度和强度,激发他们的潜能。
差异化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遇到困难产生退缩情绪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对于因挫折而产生过度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正确应对压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除了体育成绩和技能掌握程度外,还应将学生的心理韧性、应对挫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纳入评价指标。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记录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反应和处理方式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综合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进步和不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挫折教育的效果。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体育小组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挫折体验和应对方法。
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提高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丰富挫折教育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发挥体育教学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挫折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 孙继前.中国教师,2021(S1)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实践研究[J]. 石军丽.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
[3] 正视脆弱的“蛋壳心理”——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 刘笑铭.才智,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