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的探究
张艳霞
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026000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针对当前基层生态环境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建设的措施,旨在提升基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环境污染事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关键词: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污染防治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基层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现状
(一)应急能力现状
1.应急预案体系:多数基层地区已制定了生态环境应急预案,但部分预案存在内容简单、针对性不强、与实际情况脱节等问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污染事件时,难以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2.应急队伍建设:基层生态环境应急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许多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应急培训,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污染类型、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3.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有限,部分基层地区甚至没有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的缺乏,导致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无法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污染防治现状
1.工业污染防治:基层地区存在一些小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甚至存在偷排漏排的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农业面源污染: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3.生活污染防治:基层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沟渠等水体中。垃圾收集和处理方式也较为粗放,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普遍,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三、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资金短缺导致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监测设备落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
(二)技术支撑薄弱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应急监测、污染治理等方面,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准确掌握污染状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基层地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较少,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支持。
(三)部门协调联动不畅
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环保、水利、农业、交通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协调联动不畅的问题。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影响应急处置效率。
(四)公众环保意识淡薄
基层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部分公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丢弃垃圾、焚烧秸秆等。公众环保意识的淡薄,增加了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工作的难度。
四、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1.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基层政府应重视生态环境应急与污染防治工作,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逐年递增的投入机制。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储备、监测设备购置、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保障防护用具、监测仪器等物资充足、定期更新,助力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升级。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基层政府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通过详实报告提高获批几率。同时,借助 PPP 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优势,整合资源,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二)强化技术支撑
1.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基层生态环境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邀请专家讲授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应急处置等核心知识。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2.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明确合作目标与权益。依托科研力量,针对应急监测、污染治理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新技术,为生态环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如某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与高校合作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改善水质。
3.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力度,提升应急监测与污染治理能力。引入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方便工作人员快速检测水质变化;配备大气污染监测无人机,实现大面积高空监测,为环境污染处置提供数据保障。
(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1.明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在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职责边界。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环境监测、执法监管、污染治理方案制定等核心工作;水利部门承担水资源调配、河道生态修复等职责;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任务。通过制定详细的职责清单,杜绝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部门间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上各部门通报工作进展、交流问题难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凝聚生态环境治理合力。
2.加强应急联动:完善生态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以应急预案为行动纲领,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任务与分工。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污染现场的应急监测与评估,确定污染类型与范围;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保障应急处置工作安全开展;消防部门承担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火灾扑救等紧急任务。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实现各部门迅速响应,按照既定分工协同作战,形成高效有序的应急处置合力,将环境污染危害降至最低。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加强对基层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举办环保讲座,深入社区、乡村、学校,邀请环保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日常环保知识;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内容涵盖垃圾分类指南、节能减排妙招等实用信息;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绿色骑行、生态摄影展等,以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2.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工作搭建便捷平台。设立环保举报热线,确保热线 24 小时畅通,安排专人接听受理。对公众举报的环境污染问题,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查与处理,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基层生态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 刘建国。基层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 46 (5): 123-126.
[3] 周清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考 [J]. 农业经济,2022,(8):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