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教- 学- 评” 一致性视角下深度学习在小学分数学习中的探索

作者

胡恒静

合肥市望江路小学 230031

一、引言

整数和分数这两个概念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学习分数知识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将分数与整数混淆,错误理解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等[1]深度学习技术作为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在数学教育中,深度学习不仅能够帮助识别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在新课标的引领下,“ 教-学-评” 一致性强调在课堂教学变革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以评价为驱动,促进教学优化和学习提升,从而有效落实学习目标。因此,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与分数的概念,成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整数与分数学习的衔接与融合

整数和分数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整数教学中,主要聚焦于四则运算的算法掌握及其运算性质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数感与运算能力的基础内容。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学模型,更是理解比例、比率及测量等核心数学概念的基础。小学分数教学重点在于建立分数的概念,培养分数比较与运算的基本能力。然而,学生在分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主要表现为对分数相对大小的理解与概念混淆。

整数和分数作为数学教学中两大难点,它们的理解不仅仅是操作技巧的掌握,更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在分数教学中,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五项数学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概念,把握体会分数四则运算的内在联系和分数运算与整数、小数运算的本质一致性[2]。

三、小学数学中深度学习实践的探索

深度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整数与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 如何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同一个数量?” 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数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整体分析理解一个核心内容是从对一组核心内容的理解入手,分析这一内容所反映的数学内容特征和数学思想,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融体会数学思想或核心素养反映在这一内容上[3]。通过 “ 教-学-评” 一致性明确学习目标为导向,探索深度学习模式的应用,推动课堂教学的更新。通过目标设定和一致性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简单的《小猴分桃》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中整体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将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其中的一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思考联系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初步探究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对现实情境的模拟,使学生感受分数在实际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数学小故事《小猴分桃》。猴妈妈正在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准备午餐,妈妈端来了几个桃子?

生:1 个桃子。

师:猴妈妈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 2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你可以想到什么分数概念?怎么想的?

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2 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深入探究

师:将 6 个桃平均分给 2 只小猴,那么每只小猴可分得的几分之几的桃?

猴妈妈两次准备的午餐桃子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想到什么分数?

师:猴妈妈从厨房里拿出来所有的桃子,并且把桃均匀地分给了两只小猴,那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盘子里可以盛放多少个桃子呢?盘子里的桃子全部是双数吗?

师:不管是3 个,4 个,6 个⋯⋯甚至更多桃子,在分法和画法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为什么都能二分之一表示?

3、发散思维

请学生再说一说。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

4、持续性评价

在教育实践中,深度学习可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在线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与资料阅读初步掌握知识;线下课堂阶段,教师通过讨论引导、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4]。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推动深度学习的进程。

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生需规划独立学习时间、筛选学习资源,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其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兴趣与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教育从“ 以教为中心” 向“ 以学为中心” 转变。

五、总结

在“ 教—学—评” 一致性的实践的清晰的指导和有力的引领下,推动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围绕“ 学习者形象是什么” “ 学什么” “ 怎么学” “ 学到什么程度” 四个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探索在小学数学教育与深度学习的应用的糅合,为后续的教学和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从而确保“ 教-学-评” 一致性的有效落实,成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冬青.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行知纵横”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第七期)论文集(二).山东枣庄市滕州市龙泉街道荆河桥小学;,2022:8.DOI:10.26914/c.cnkihy.2022.043632.

[2]蔡景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路径研究——以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2):42-44.

[3]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 程.教材.教法,2017,37(04):60-67.DOI:10.19877/j.cnki.kcjcjf.2017.04.011.

[4]侯琪颖.以智慧教育平台为媒实现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