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郑楚洁

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 518000

根据新时期“双减”政策提出的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实施教育减负,在教学中落实“提质减负”,即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由于过去的学生不仅面临着数量较多、难度较大的作业,而且还被家长安排上各类辅导班,给学生带来了较重的课业负担,这违反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提质减负”,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状况、基本学情等,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从创新和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出发,拓展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重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多方面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进而在“提质减负”下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提质减负”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作业难以统一管理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在完成作业的时长方面有长有短,有的学生能够正确、高效完成作业,但是有的学生却无法做到。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和进行反馈讲解时,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因此减少作业数量与提高作业质量,在具体实施时这项任务比较艰巨[1]。

(二)学生作业无法及时反馈

“提质减负”背景下,对于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非常重要和必要,通过及时反馈,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确自己的薄弱点,进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改正,更好提升知识巩固的效果。但是,由于“双减”政策要求不能给家长增加负担,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在反馈学生作业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无法对学生作业及时反馈。

(三)创新作业设计能力不足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杜绝重复性、机械化、难度较高的作业,重视创新作业设计,这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不少教师创新作业设计能力不足,在设计作业时多是设计单一的书面作业,引入的资源不足,较少与现实生活、课外活动等联系起来,作业的趣味性不强,无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四)家校共育方面存在难题

家校共育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圳初中生多为走读,在家时间较长,只有让家长监督孩子,辅助教师完成一些活动和作业项目,才能起到更多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教师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或变相布置作业。

(五)学生作业受到条件限制

“双减”政策视域下,真正落实“提质减负”,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作业,有些作业需要借助各类资料和网络等工具的帮助,但是,每个学生的水平能力和家庭条件不一,由于受到软硬件条件的限制,缺少完成一些作业的条件,因此难以得到相应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提质减负”的科学对策

(一)根据学情优化分层作业

为更好地落实“提质减负”,教师首先要转变过去“一刀切”式的作业设计方式,而是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明确不同的学生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难度的作业。所以,教师要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况,根据学情优化设计分层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能巩固所学。

例如,部编版八上的“网络生活新空间”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的情况,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设计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综合作业。基础作业是总结本课知识,明确网络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认识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要求学困生完成。拓展题是收集现代网络案例,说说从中收获的感悟,要求中等生和学优生完成。综合题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开展调查,了解班级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求学优生完成。

(二)借助线上平台及时反馈

针对过去学生作业无法及时反馈的难点,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丰富资源,借助线上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反馈[2]。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可以直接将作业情况推送到班级多媒体设备中,方便利用课下和自习课等时间纠正。学生离校期间,教师可以将作业情况推送到云平台上,让学生在家中自主纠正。

例如,部编版八上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课后作业有6 道客观题和1 道主观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完成选择题,但在主观题方面存在问题。题目问到:如何看待早上买菜人群与年轻人抢公交座位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看法作答,但是在阐释理由方面不够充分。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提供启发资源,辅助完善答案。

(三)紧跟时事设计相关作业

过去的作业设计比较单调乏味,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和作答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明确它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信息的联系,紧跟时事设计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的“国家利益至上”的课程,在本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入“俄罗斯和德国联合推动北溪 2 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新闻,以此提问:德国通常是站在西方阵营的,为何在这个项目上不顾美英反对,与俄罗斯站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结合给定的资料,联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知识解答。

(四)设计课后实践类型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巩固落实。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面对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需要通过实践完善。教师可以根据相关课程主题,设计课后实践作业,在实践中更好教育学生[3]。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的“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关注新闻,坚持看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了解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社会服务的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去社区中调查垃圾分类情况,为环卫工人奉献一份早餐,去公园捡烟头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好感受到奉献社会的巨大意义,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

(五)提供作业辅助完成条件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创造了知识大爆炸的世界,每个人都应形成终身学习观念,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工具检索、搜集、引用各类信息,形成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等能力。初中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这些能力,通过提供作业辅助完成条件,让学生借助各类资料与工具完成综合作业。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提出的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提质减负”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导致难以真正落实“提质减负”。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从优化作业设计出发,引入丰富资源,创新方式,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减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04):589.

[2]郭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 004(011):131-132.

[3]马新. 基于多元智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