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差异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作者

刘洋

吉林省通榆县实验高级中学 137200

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高中地理差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1.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差异问题

2.1 学生知识基础差异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情况不同,导致进入高中后地理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快速理解高中地理的新知识;而部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高中地理时感到吃力,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2.2 学习能力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学习效率较低。

2.3 兴趣爱好差异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爱好不同,部分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充满好奇,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而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3、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差异教学案例设计

3.1 教学目标差异设计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的教学中,基础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提高目标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3.2 教学内容差异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于基础目标的学生,教学内容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在“地质灾害”的教学中,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危害等基础知识。对于提高目标的学生,教学内容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3.3 教学方法差异设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目标的学生,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系统地传授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内容。例如,在讲解“大气环流”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详细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环流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对于提高目标的学生,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能力。如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对于发展目标的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法、项目式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开展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精神。

3.4 教学评价差异设计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于基础目标的学生,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对于提高目标的学生,除了纸笔测试外,增加案例分析、地理图表解读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时,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农业案例,让学生分析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对于发展目标的学生,采用项目报告、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评价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的成果时,可以从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差异教学案例效果分析与改进方向

4.1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实施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差异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基础目标的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目标的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目标的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地理实践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差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4.2 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为差异教学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此外,还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差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差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

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高中地理差异教学,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差异化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差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实践研究[D].白明芳.四川师范大学,2022

[2]差异化视角下的高中地理学习方式选择策略研究[D].张晓娟.青海师范大学,2021

[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D].陈爱兰.华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