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透过围墙看社区”视域下幼儿园游戏环境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

姚玲英

苏州市吴江区秋枫实验幼儿园 215299

我园地理位置独特,透过幼儿园的围墙,外面就是社区(含幼儿的家),仅仅一墙之隔。在一日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透过围墙看社区,也可以在外面透过围墙看幼儿园。“透过围墙看社区”,是基于围墙内外(园内园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一种视角、一种理念。通过积极探索,充分挖掘空间潜力,改造室内外游戏环境,努力将幼儿园打造成一个“幼儿社区”,构建开放、互动、可灵活调整的游戏环境,使幼儿能够在真实与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探索、体验和成长。

一、室内禾园社区游戏环境建设:在生活微缩场景中建构

(一)区域规划:以“禾园”为核的动态角色游戏园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环境需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可变性。利用幼儿园南二楼走廊构建一个名为“禾园”的幼儿社区,这里是一个动态的角色游戏园,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需求、场地以及幼儿发展等多方因素,科学、合理地与幼儿一起创设多样、灵活的角色区,包括超市、餐饮、医院、消防、快递公司、银行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保证幼儿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开展活动,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入与发展。

1.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

适宜的空间区域划分,需要分析现有场地的大小、格局以及幼儿活动的人数需求。比如结合禾园的面积251.78 ㎡,考虑小、中、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共开设包含禾禾超市、禾禾医院、城南社区、禾禾消防站等9 个区域,每个区域约为28 ㎡左右,至少满足 8—10 名幼儿同时活动。各区域间用马路、十字路口等串联,延伸出加油站、停车场等区域。同时设计定制了大型实物框架,建立这些框建的目地并不是固定幼儿游戏的区域,而是为幼儿搭建各种大小、结构各异的空间提供可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利用想象为接下来角色区的构建提供立体的空间框架,满足幼儿在地面、墙面、桌面三维立体的空间构想。

2.考虑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考虑到不同角色区位置选择、采光、水源等不同的需求,结合已有的空间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注意角色区之间的流通性,幼儿活动时的便利性、科学性等等。比如禾园长廊的两边都有窗户采光较好,长廊的两边靠近两个活动室有水源的支持,除此之外长廊内还有一些圆形的柱子,长廊两端的空间比较狭小等空间特征,充分利用现有的位置、结构特征,在与大班幼儿的共同规划及努力下,我们将悄悄屋设置在幼儿园的大柱子下,给幼儿提供一个独立、安静的环境,给予幼儿一个私密的空间。我们在视野最好的长廊中断提供了可移动的阶梯设置一个观光区,供幼儿观察园内外的情景。

3.关注幼儿需求,灵活多变

合理的角色区布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发挥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把幼儿的兴趣及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不光进行角色区类型的调整,甚至对于各区域的空间大小也可以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角色区的空间设置为幼儿的实际需求服务。我们在禾园空间规划中,提供各种各样的隔断,供幼儿展示作品、空间阻隔、操作取用等等,满足幼儿自由分割空间的欲望,为幼儿营造多变、开放、独立的角色区环境。

(二)材料投放:自然本真与社会交往的双向渗透

禾园材料是指投放在禾园中用于支持幼儿在其中进行创造性游戏、操作性游戏的物品和玩具。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引起联想和行动,帮助实现游戏目的,是满足幼儿在禾园不同区域中模仿成人活动愿望的物质基础。

1.自然本真材料的生活化投放

自然本真材料的投放以“生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将自然物与生活场景有机融合,为幼儿提供基于感官体验的认知载体。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理念,禾园社区投放的自然材料涵盖原木、竹片、松果、玉米秸秆等原生态物品,并结合生活化场景进行功能转化。例如,在“禾禾超市”区域,幼儿可使用天然松果、石子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用竹编筐作为购物篮;在“禾禾餐厅”中,干花、树叶被制作成“食材”,原木切片成为“餐盘”。这种投放方式既保留了自然物的本真属性,又通过幼儿的想象赋予其社会功能,契合蒙台梭利“自然教育”中“通过真实物体建构认知”的理论。

2.社会交往材料的情境化投放

社会性交往所需的材料聚焦于模拟真实社交情境,禾园游戏区在各区域投入能促进幼儿交往的情境性材料。例如,“快递公司”配备双份扫描枪与快递单,幼儿需通过“顾客—快递员”的角色对话完成取件流程;“禾禾医院”区域设置“叫号机”(用自然材料木块制作)与“病历夹”,幼儿在扮演医生时需依据病历信息(图画符号)与“患者”进行问诊互动,材料的功能性设计强制引发“询问—回应”的社交链条。禾园注重用材料符号来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如“超市”区域的货架上用麻绳分隔不同商品区,并粘贴幼儿自绘的“购物流程图”(拿篮子→选商品→结账),材料的空间布局引导幼儿有序交往;“交通区”的地面用树皮碎片拼贴“斑马线”,并放置可移动的“红绿灯”(用松果与LED 灯制作),幼儿在“驾驶”纸板车时需根据灯号与其他“驾驶员”互动,自然材料与社交规则通过情境化设计形成联动。这种材料投放使抽象的社交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材料互动,幼儿在具象的场景中,自然习得轮流、等待、礼貌用语等社交技能,实现“材料操作—社交行为—规则认知”的递进发展。

二、户外社区游戏环境建设:在自然场域中拓展社会与自然的连接

(一)游戏区域规划:打破边界的“可呼吸”游戏体验基于“幼儿社区”理念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改造,通过打破传统功能区域的独立性,建立有机联系,并合理投放低结构和主题性材料,成功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的小型社区。这种环境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更全面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认知、身体等多方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环境控制者变为环境创设者和游戏支持者,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适时调整环境和材料,最大化地发挥“幼儿社区”的教育价值。

1.区域布局的整体连通性设计

通过环形步道、开放式通道等设计,打破区域间的物理界限,同时设计蜿蜒的小路连接各个区域,可移动的栅栏或绿化带作为柔性分隔,设置共享的过渡空间等方式实现。使骑行区、沙水区、建构区等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幼儿在不同区域间自然流动。在区域设计中融入多功能空间,例如,将骑行区道路延伸至建构区附近,幼儿可以骑车运送建构材料;在沙水区和小木屋之间设置共用平台,方便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2.区域功能的动态转换

设置可移动设施和可变区域,根据幼儿需求与游戏主题,实现空间功能的动态转换。围绕季节、节日等主题,对户外区域进行整体布置,创造沉浸式游戏情境。我们的户外操场是一个四合院形状,在骑行区游戏中,老师会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及活动主题设计骑行路线,这样每次游戏时需要老师和幼儿根据设计的骑行路线合理规划、摆放合适的骑行道路标志,在路线上设立相应的休息站、加油站、小交警等。秋天主题游戏中,骑行区的孩子们也成了小小快递员,他们会帮忙运送一些其他区域所需要的秋天果实,或是做好的游戏成品,把它们送至相应的位置,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有交流、需要记忆配送地点,需要明晰自己的骑行路线,实现区域功能的动态转换,满足孩子不同的游戏需求,发展了幼儿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肢体力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和耐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3.环境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采用低矮围栏、通透隔断等设计,增强区域间的可视性与互动性,营造开放包容的游戏氛围。设置教师观察点和互动区域,便于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同时鼓励师幼共同参与环境创设。设计亲子互动区、社区资源展示区等,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合作。区域规划应考虑幼儿游戏的自然流程和情节发展。一个完整的游戏体验往往需要多个功能区域的协同支持。比如,幼儿在“农家乐”区域扮演农民收获蔬菜后,可能需要骑车将“农产品”运送到“集市”进行交易,然后用获得的“钱币”去“小木屋”购买其他物品。这种连贯的游戏情节需要各区域在空间上形成有机联系。

(二)材料投放:低结构与主题性材料的协同运用

材料是户外游戏环境的灵魂,合理的材料投放能够极大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幼儿社区”理念下,材料投放注重低结构材料和主题性材料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和情境支持。

1.低结构材料的多元投放

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玩法、可塑性强的材料,如积木、布料、绳子、纸箱等。这类材料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求自由组合和使用。在户外环境中,可以投放大型的低结构材料,如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木板、塑料管、轮胎等,支持幼儿进行大型建构和角色扮演游戏。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多样性和充足性,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保持新鲜感。

收集树枝、石块、沙土等自然材料,为幼儿提供贴近自然的游戏体验,激发探索欲望。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纸箱、轮胎、瓶罐等,进行安全处理和创意改造,丰富游戏材料种类。提供木板、绳索、夹子等连接工具,鼓励幼儿自主组合材料,创造多样化的游戏玩法。

2.主题性材料的情境创设

主题性材料是指与特定游戏主题相关的材料,如“农家乐”中的竹筐、小篮子,“小医院”中的白大褂、玩具听诊器等。这类材料能够帮助幼儿快速进入特定游戏情境,支持角色扮演游戏的开展。主题性材料的投放应与幼儿园的教育主题和幼儿的兴趣相结合,并随着主题的变化而调整。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投放厨具、服饰、交通工具等材料,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服饰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文化魅力。根据季节变化,投放应季材料,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落叶,增强游戏的时效性与趣味性。

3.材料投放的动态调整

充分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根据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与有价值的问题,动态地调整各区域的材料,及时补充或更换材料,逐步增加材料难度与复杂性,促进幼儿能力提升。鼓励幼儿参与材料收集与整理,培养责任意识,同时提升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在“透过围墙看社区”的视域下,我园尝试将幼儿园游戏环境与周边自然、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成功构建起“幼儿社区”的创新实践模式。通过挖掘园所空间潜力,利用长廊创设灵活多变的“禾园”角色游戏区,打破传统户外游戏区域的独立性,幼儿园已然成为大社区、大社会的缩影,为幼儿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游戏体验场域。创新的游戏环境建设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创造力,幼儿在亲近自然、参与角色游戏和跨区域互动中,社会性、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环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也让园本课程更具生命力,实现了“环境即课程”的教育理念。未来,我园将尝试引入社区资源,如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游戏情境的创设,增强幼儿与真实社会的联结。让“幼儿社区”真正成为他们探索世界、认识社会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