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价值研究
刘续
吉林省通榆县实验高级中学 1372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高中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本文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模式等维度,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实践载体,可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文化支撑。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1.1 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民族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等,均为高中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时,可引入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1.2 提升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理念,为高中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德育资源。通过学习这些理念,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可结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学习“二十四孝”中的孝道故事,学生能够理解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德。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3 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修养,还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全球视野。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2.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涵盖诗词、绘画、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传统节庆、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高中思政课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融入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时,可引入《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同时,通过讲解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承载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此外,还可结合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中医药学等),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采用案例式教学,将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寓言、成语等与思政课内容相结合。如通过讲述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谦虚好学的态度;通过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此外,还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可选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让学生感受矛盾无处不在的哲学思想。
2.3 整合实践载体,增强实践体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需整合实践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体验。
例如,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春联创作与张贴活动,通过解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背后辞旧迎新的精神隐喻,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传统节日中承载的家国情怀。此外,还可利用非遗工坊开展戏曲身段教学、茶艺研习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基因在技艺传承中实现传承和发展。同时,鼓励学生成立书法协会、国学社团、围棋爱好者协会等传统文化社团,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学经典研读班”,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赛,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此外,还可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教学现场观摩等活动,传播优秀的教学经验。
3、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思政课教学
某高中在讲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首先,通过讲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其次,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河西走廊》,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后,开展“我心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担当。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案例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实践教学
某高中在春节期间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春联创作与张贴、剪纸、包饺子等传统节庆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解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背后辞旧迎新的精神隐喻,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中承载的家国情怀。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戏曲身段教学、茶艺研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还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育人价值。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实践载体、加强教师培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周争艳;蔡秀梅.中学课程资源,2024(05)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孙俏俏.中国德育,2022(24)
[3]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王尚萍.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