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润于

太仓市第一中学 215400

引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情境化教学能赋予古诗词鲜活生命力。研究其教学策略,能为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1. 教学目标设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需兼顾基础积累与能力提升,让学生在情境中扎实掌握诗词知识并形成实用技能。在知识层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感知精准理解诗词字词含义、句式特点与篇章结构,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结合洞庭湖阴晴景色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淫雨霏霏”“春和景明” 等词语的画面感,把握骈散结合的句式节奏;同时掌握诗词创作背景与文学常识,如学习《登高》时,借助杜甫晚年漂泊的情境,了解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生活境遇与沉郁顿挫的诗风。在技能层面,要通过情境化练习提升学生的朗读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根据情境调整语气与语速,如朗读《送东阳马生序》时,结合作者求学艰辛的情境,用沉稳而坚定的语气传递刻苦精神;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意象与手法,如从 “枯藤老树昏鸦” 的萧瑟情境里,体会马致远借意象营造的思乡氛围,逐步培养独立解读古诗词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的灵魂,旨在让学生通过情境共鸣感受诗词情感,树立正向价值观念。在情感培养上,要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丰富情感,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创设茅屋遭风雨侵袭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忧民情怀;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结合中秋望月的情境,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价值观引导上,要通过情境挖掘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如从《过零丁洋》的爱国情境中,感悟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民族气节;从《游山西村》的乡村生活情境中,体会陆游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将诗词中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身品格,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情境创设方式

2.1 多媒体情境创设

多媒体情境创设借助丰富的视听资源,将抽象的古诗词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场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意境。教学《使至塞上》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高清图片,搭配悠扬的边塞乐曲,让学生直观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壮阔;播放边塞军旅生活的短视频片段,让学生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背景,体会诗中的苍凉与豪迈。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制作动态 PPT 呈现西湖早春的花草、莺燕、湖水等画面,搭配清脆的鸟鸣声与流水声,让学生仿佛置身西湖岸边,感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情境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理解诗词意境的问题,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代入诗词中的人物,亲身体验诗词的情感与场景,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在《木兰诗》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木兰、家人、战友、可汗等角色,用生活化的语言演绎木兰替父从军的过程,比如模拟木兰与家人告别时的对话,展现她的孝心与决心;模拟木兰征战归来与可汗对话的场景,体现她不慕荣利的品质。在《石壕吏》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妇、吏卒、杜甫等角色,通过对话与动作展现吏卒捉人的粗暴、老妇的悲苦与杜甫的同情,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角色扮演时,鼓励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设计台词与动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互动体验中不仅能准确把握人物情感与诗词主旨,还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古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 教学评价优化

3.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古诗词情境化教学中的学习过程,全面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与进步变化,避免仅以最终测试成绩评判学习效果。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情境创设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在多媒体情境鉴赏中是否积极发言分享感受,在角色扮演中是否认真投入、准确把握人物情感;通过课堂练习,如让学生即时写下对诗词情境的感悟、仿写简单的诗句,了解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情境表演视频、诗词鉴赏笔记等资料,定期梳理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学生在知识理解、情感体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法,逐步提升古诗词学习能力。

3.2 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运用能力,打破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模式,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可设计情境化的综合任务,比如让学生围绕某一诗词主题(如 “思乡”“爱国”),结合情境化学习收获,创作诗词赏析手抄报,要求融入诗词意境描绘、情感分析与个人感悟;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诗词内容编排小型情景剧,展现诗词的场景、人物与情感,教师从内容理解、创意设计、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结合情境化学习中掌握的朗读技巧,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对诗词的理解,评委从语音语调、情感表达、台风等维度打分。综合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运用。

3.3 多元化评价主体

多元化评价主体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学生自评让学生对照教学目标,反思自己在情境化学习中的表现,比如是否积极参与情境活动、是否理解诗词意境、能力是否有提升,写下自评报告,培养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同伴互评在小组活动后进行,比如角色扮演结束后,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对方的角色把握、语言表达、合作态度等,提出优点与改进建议,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家长评价通过家校沟通实现,教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境化学习情况,如在家是否主动分享诗词学习感悟、是否尝试用情境化方式理解诗词,家长结合学生在家的表现给出评价意见。多元化评价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参与感与责任感,推动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情境创设方式及优化教学评价,能让古诗词教学焕发生机。未来,教师应不断探索完善,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体会古诗词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淑芹.古诗词“结构化”教学探析——以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25,(06):41-43.

[2]蓝国荣.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50-52.

[3]李桂兰.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探析——以“登高诗”主题为例[J].中学语 文,2024,(3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