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模式下中职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建平

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 121000

引言:

中职学生若要健康成长,培养体育习惯是重要基础,关联到其身体机能状况与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中职学生现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体育方面的兴趣与习惯极易受多种因素左右,学校体育教学虽担当起主体职责,但受制于有限的课时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切实培养起有效的体育习惯。同时,家庭体育文化的匮乏现象及社会体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状况,造成体育锻炼无法形成持久动力。构建“家 - 校 - 社”协同育人格局,把家庭、学校还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凝聚协同之力形成推动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机制,成为当下中职体育教育革新的关键趋向。本文沿着协同模式视角的路径出发,解析问题与可行对策,试图为中职体育习惯培育给出可付诸实践的路径提议。

一、中职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现状及“家校社”协同模式概述

中职学生体育习惯的塑造不仅依托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有力支撑以及社会体育资源的高效介入。学校充当着体育教育的主阵地角色,承担组织系统体育活动及课程教学的事宜;家庭实则是体育兴趣以及生活习惯初步构建的关键场域;像社区体育设施、体育俱乐部及健康推广活动,都属于社会体育资源范畴,为学生的课余锻炼打造平台[1]。搭建“家-校-社”协作模式,有利于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体育习惯培育网络,带动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的自觉之举。

二、中职学生体育习惯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支持力度不足,体育氛围薄弱

部分中职学生家庭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家长对体育活动的支持以及参与量较少,未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环境,造成学生课外锻炼的动力欠缺。

(二)学校体育资源与活动组织有限

中职院校一般面临体育课时短缺、体育设施相对不充足、专业师资稀缺等情况,体育课程跟活动内容呈现单一情形,较难唤起学生兴致,干扰体育习惯培养的预期成效。

(三)社会体育资源整合不充分,利用率低

虽说社区体育设施及社会体育组织资源十分丰富,只是学校跟社会的关联程度不太强,合作渠道出现阻滞,引致学生课余期间体育锻炼机会受局限,体育习惯难以达成连贯延续[2]。

三、“家校社”协同模式下的体育习惯培养策略

(一)加强家庭体育意识培养,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

家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于体育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不可替代之效用。就当下情况看,不少中职学生家庭的体育意识相对薄弱,有部分家长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尚显不足,甚至抱持着应试教育的想法,未看重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对于这一问题而言,要全面发挥家长学校的价值,采用举办专题讲座、派送家庭体育指导手册等手段,全面推广体育锻炼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效应以及培养体育习惯的关键意义,促使家长对体育教育认知水平提升。学校宜主动组织起亲子体育活动,推动家长跟学生一道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互动感十足的家庭体育氛围。此不仅可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更可唤起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撑体系。

(二)优化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体系,提高体育吸引力

学校作为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主阵地,有着科学合理性的体育教学体系,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意义非凡。应当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项目安排,设置多样化、极具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与户外拓展训练等,顺应不同兴趣学生的锻炼渴望,加大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以及参与人数比例。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兴趣群组及体育比赛,借由竞争与协作,唤起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集体归属感,完成体育设施建设的完善,乃是保障高质量体育教学的硬件前提。学校应积极去获取资金投入,装备契合现代需求的体育器材及场地,符合学生多元化锻炼期盼。师资力量的打造同样关键,得配备专业能力突出、教学经验老到的体育教师,另外要按周期开展师资培训,促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创新教学水平提升。

(三)深化社会体育资源融合,拓宽锻炼平台

社会体育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落实,是助力中职学生培育体育习惯的坚实后盾[3]。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和社区体育部门、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等社会体育组织搭建合作桥梁,形成共建和资源互享的机制。采用开放社区体育场馆的方式,按周期安排联合训练及比赛,延伸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跨度与空间范围,优化学生体育锻炼的便利度与多样化水平。依靠引入社会体育的相关力量,能对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加以弥补,增强体育锻炼的质量及效果,支持社会体育教练员、体育专家步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及技能培训与相关指导,增强学生体育技能水准。采用数字化平台手段,诸如社区体育服务APP、运动社交互动网络等,促进学生实现线上线下相统一的锻炼模式,引发他们主动锻炼的内驱力。以多渠道、多梯度的方式运用社会体育资源,构建学校与社会资源互补协作、合作共赢的体育生态构架,能促进形成覆盖范围宽广、始终有效的体育锻炼网络,推动中职学生体育习惯实现长期稳固养成,实现健康素养的全方面提高。

总结:

“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为中职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开拓了全新思路与方法。以强化家庭体育支持作为途径,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周边环境,对社会体育资源加以整合,造就多方协作、资源互通的协同局面,切实推动了学生体育习惯的培育。未来,应持续改良协同体系,增进家校社三方在沟通及合作方面的水平,推动中职体育教育质量渐次攀升,促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全面进步与体育素养的终身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印云.新教育观念下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促进中职数学教学[J].新智慧,2024(12):82-84.

[2]薛增娥.中职"家校社网心"五位一体全环境育人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 2024,23(5):58-64.

[3]郑楚君.基于家校社联动的中职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教师,2024(27):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