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宋美薇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1.引言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也关乎行业的发展。全程育人强调将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各阶段紧密相连、协同配合。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融入全程育人理念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迫在眉睫。
2.全程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1 培育过程缺乏连贯性
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各阶段缺乏明确规划与衔接。入学初期,职业素养启蒙教育不足,新生对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和素养要求了解甚少。在课程学习阶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效融合,导致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脱节。临近毕业时,就业指导多侧重于求职技巧,忽视对学生长期职业发展所需素养的巩固与深化,使得学生在职业适应期面临诸多挑战。
2.2 参与主体协同性差
学校内部各部门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各自为政。教学部门专注于专业知识传授,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培育联系不紧密;就业部门在学生毕业前才介入,难以系统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此外,学校与企业、家庭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限,家庭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2.3 培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法较为传统。课堂教学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体验和案例分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实践活动形式化,如实习实训往往只注重技能操作,忽略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培育结合不紧密,无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和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为自身品质。
3.全程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设计
3.1 构建全程化培育体系
入学阶段,开展职业素养启蒙教育。借助专业导论课程、职业发展讲座,让新生明晰专业前景、职业路径与素养要求。组织参观企业,使其感受职场氛围,树立正确职业目标与理想,为后续培育打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强化职业素养融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像机械制造专业融入工匠精神,讲解大国工匠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运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毕业阶段,深化职业素养提升。优化就业指导课程,除求职技巧外,增添职业规划、适应等内容。邀请企业专家开讲座分享经验心得,组织学生企业实习并安排专人指导,助力学生平稳从校园过渡到职场,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3.2 加强多方协同育人
学校内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部门等成立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小组,定期沟通协调,制定统一的育人计划。教学部门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注重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育人氛围;就业部门及时反馈企业需求,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形成校内育人合力。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向家长宣传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等品质,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3 创新培育方法
采用体验式教学,借助校内外资源创设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职业角色完成任务。以铁道机车专业为例,在校内依托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配备全真模拟驾驶舱、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仿真系统及机车故障模拟平台,学生分组扮演机车司机、副司机、机车调度员等角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服务意识,提升学习积极性。开展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大赛和企业文化节等。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提升技能的热情,培养竞争与创新精神;职业规划大赛助力学生明确目标,增强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企业文化节展示企业的文化与发展历程,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职业素养培育网络平台,整合各类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运用 VR、AR 技术开发沉浸式学习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环境与工作流程,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育效果。
4.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4.1 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关键支撑。学校组建由校领导挂帅、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职业素养培育领导小组。其核心职责是制定契合校情与行业趋势的工作规划及政策,有效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为培育工作筑牢基础。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各部门借此平台及时交流工作进展,共同商讨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工作顺畅推进。此外,将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增强其责任意识,促使各部门积极投入培育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形成全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4.2 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培育能力,如邀请专家举办职业素养教育专题讲座,让教师掌握前沿理念和方法。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这不仅肯定了教师的努力,还激发了更多教师参与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4.3 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是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基石。学校加大经费投入,重点用于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购置先进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素养。经费还用于师资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此外,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将企业案例、行业标准融入教学,丰富培育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5.总结
全程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家庭多方协同努力。通过构建全程化培育体系、加强多方协同育人、创新培育方法等策略,以及完善组织、师资和资源保障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李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6):194-195198
[2]朱秀娟.基于全程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68-72.
[3]曹雪花.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76-80.
[4]高葵芬.新时代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及其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0):22-26.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SJGZY2024041;
项目名称: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