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钱学丽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 山东枣庄 277000

引言

跨学科融合理念提倡将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及方法有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只在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局限,助推知识有效交流与融合,从而达到一个全面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单学科孤立推进的教学模式容易促使学生知识习得碎片化,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而跨学科融合理念则能助推不同学科知识有效互通,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不仅能创新数学教学,还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助力于学生成长。为此,笔者也就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小学数学课堂展开了如下分析:

一、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的意义

(一) 拓宽学生认知领域

新课改环境下,跨学科学习理念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方法核心就在于整合,提倡将其他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不仅能够助推数学与本土非遗文化有效整合,还能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有效促使学生在多学科领域探索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另外还能增进学生对于本土非遗文化的认识,借此更好地拓宽学生认知领域,以此助推学生全面发展[1]。

(二) 促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将数学教学与本土非遗有效整合到了一起,而本土非遗本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能够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数学问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抽象符号,反而变成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信息相关的实际挑战,这样学生就能在解决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中,深入感知数学与本土非遗魅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视角深入解读本土非遗,借此真正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三) 弘扬及传承本土非遗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能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拓宽学生认知视野,还能有效弘扬及传承本土非遗文化,让小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肩负起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责任。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本土非遗文化影响力及传播力也有所降低,若能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将其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不仅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还能助推本土非遗传承与发展,从而有效凸显数学学科育人价值[2]。

二、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珠算”进数学课堂

“珠算”是本土非遗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算盘为工具而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式,最开始起源于汉代,至宋代逐渐成熟、元明达时期越发兴盛,清代时期则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等多项内容,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文化要想有效进入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即可强化自身对于“珠算”的认识,并且将其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指导学生“计算”,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运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珠算实操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这一本土非遗,从而有效落实本土非遗进课堂目标。以“加减法”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加减法相关技巧时,即可为学生引入本土非遗“珠算”,在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一本土非遗之后,即可指导学生运用珠算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样学生就能在跨学科融合理念下学会运用本土非遗技艺解决数学问题,借此有效强化学生运算水平,真正深化数学教学改革[3]。

(二)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传统非遗手工艺“纹样”进课堂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要想有效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传统非遗手工艺“纹样”来为学生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在为学生讲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时,教师若能有效引入传统纹样,不仅能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入了解传统纹样样式变化及深层寓意,在丰富学生美学认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为学生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师”为主题的跨学科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节课借助多媒体视频来为学生介绍古代纹样,借由视频情境来为学生渗透非遗文化,如回字纹、方胜纹、八角纹等,让学生在视频情境中深刻感知本土非遗文化魅力,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纹样与数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仔细观察这些纹样,你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就能在传统非遗纹样引领下感受到其蕴含的数学知识,最后再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所学图形相关知识与传统纹样进行巧妙设计,这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深入感知数学几何知识以及传统纹样魅力,在增进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于本土非遗文化的认识,从而有效助推本土非遗进课堂。

(三)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苏绣”进课堂

“苏绣”同样也是本土非遗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苏绣”针法引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不仅能丰富数学教学课堂,还能让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理念驱动下深入探究要如何针法与数学“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在本土非遗引领下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在强化学生抽象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借此更好地助力于学生全面发展。苏绣针法有多种分类,像是平绣、点绣、条纹绣、网秀、变体绣等等,从某些方面而言,其针法可以说是“点、线、面”的造型单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苏绣针法”放在“坐标系”中进行观察,这不仅能实现本土非遗进数学课堂的目的,还能让学生从数学视角解读苏绣针法,从而有效增进学生对于这一本土非遗技艺的认知[4]。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诉求针法与“函数建模”有效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苏绣实践中,并且借由苏绣针法来建模函数图像,这样学生就能在全新建模体验中深入感知苏绣魅力,而数学函数教学也能因此而变得更为有趣、生动,从而有效增进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理解,最大程度优化数学教学,促使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理念引领下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理念下本土非遗进课堂不仅能突破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局限,还能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有效凸显出数学学科育人功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本土非遗进课堂的重要性,深挖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非遗文化因子,以此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俐.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为例[J].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0(3):2.

[2] 李劭侹.构建跨学科多科融合非遗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以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为例[J].文存阅刊, 2021(20):149-151.

[3] 崔寅.文化传承视阈下小学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数字南京剪纸"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24):85-88.

[4] 方云.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以"云泽芳韵土布展"为例[J].东南文化,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