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助力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
邓红艳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841200
引言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日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其中的重要维度,在课程标准中被反复强调。记叙文作为初中阶段学生接触最早、训练最频繁的文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发展。然而,在传统教学实践中,记叙文训练往往局限于命题作文与阶段性作文讲评,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写作形式刻板,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表达空洞、结构松散、逻辑不清。为破解上述困境,微写作教学逐渐进入教师视野。微写作强调短时表达、情境驱动、频繁练习,其轻负高效的特点不仅符合当前教学改革对减负提质的要求,也契合初中生认知水平与语言发展节奏。将微写作引入记叙文教学,有助于打破“大作文”训练的高门槛限制,通过细化写作任务、丰富表达情境,逐步提升学生在叙事、描写、抒情与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能力,构建“短练—积累—迁移”的写作成长机制。
一、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现实困境
从教学实践来看,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素材积累与生活表达脱节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丰富具体的写作认知,往往拘泥于套路化框架,重复使用单一情节与模板语言,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表达机械。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也是关键障碍,学生常在遣词造句中出现口语化严重、修辞生硬等问题,难以准确传达情感思想。结构组织混乱也较常见,表现为首尾脱节、段落失衡、情节推进杂乱等现象,显示其逻辑结构训练不足,尚未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节奏与串联技巧。同时,不少学生缺乏写作动力,将写作视为任务而非表达,影响语言思维的主动生成与个性发展。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多为“范文讲解—写作模仿—集中评讲”的固定链条,忽视学生个体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以大篇幅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方式,不仅时间跨度长,门槛高,而且反馈滞后、指导粗放,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写作能力提升缓慢,成就感匮乏。在此背景下,微写作以重过程、重思维的“轻写作”方式,为记叙文教学提供了更灵活且实效的训练路径,具备激发兴趣、强化技巧、缩短周期等多重教学价值。
二、微写作理念在记叙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微写作是以短小文段为单位的写作练习,强调语言精练、结构完整与表达目的明确。它突破了传统“大作文”写作的时空限制,通过小任务、高频率、即时反馈等方式,提升学生语言思维的灵活性与写作技能的熟练度。在记叙文教学中,微写作可作为铺垫性训练手段,引导学生聚焦人物描写、事件发展、场景再现或情感表达等叙事要素,逐步完成从“片段训练”到“整篇写作”的能力过渡。
同时,微写作强调学生写作自主性,通过情境设置与任务驱动,引导其在有限篇幅内完成真实表达,促进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的同步发展。教师可结合课堂进程安排“课前热身写”“课中延伸写”“课后反思记”等练习,使写作成为课堂自然延展,而非单独设立的高负荷任务。微写作成果的分享与讲评亦有助于营造写作交流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创作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微写作并非简单的“缩小版作文”,而是写作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既可独立作为技能训练模块,也可嵌入作文训练过程,作为起步引导或中间支撑,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清晰表达。通过积累短写经验,学生在语感、结构与情感表达上的素养将得到整体提升,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微写作助力记叙文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教学实施层面,微写作的设计应兼顾情境真实、主题集中与表达可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课程内容的结合。首先,任务设置需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围绕记叙文基本要素,如时间线索、人物行为、情感波动等,设定具象明确的写作目标,避免任务模糊导致表达无效。其次,应推动写作频率的常态化,通过日常课堂穿插、周记式反思、课后拓展等方式,形成“写一点、练一点、讲一点”的螺旋式训练体系,提升学生语言生成的流畅性与表现力。
此外,写作成果的讲评方式亦需适当调整,不宜仅以批改为目的,而应通过“共读—互评—再写”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与修改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与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识别优秀表达方式与典型写作问题,使讲评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表达逻辑、细节刻画与情感真实性等方面,应注重个别指导与范例启发,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语言表现力。
在具体路径上,还可通过构建“主题微写合集”的方式,将若干微写成果围绕统一主题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片段走向整体,从而实现“微写—联写—统写”的能力进阶。这样的设计不仅促进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也为完整记叙文构建提供结构参考与内容支撑。
四、教学系统建构与实施保障机制的优化方向
微写作在记叙文教学中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系统性教学机制的支撑。一方面,应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明确微写作的教学定位,构建与教材单元、写作专题与阅读训练相协调的微写作任务体系,实现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的一致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将微写作任务前置,形成“以写促读”“读写融合”的教学联动模式。
另一方面,评价机制的完善亦至关重要。应建立多元化写作评价体系,融合过程记录、文本质量与学生自我反思三维指标,突出写作成长过程与表达潜力的评估,弱化单次写作的绝对结果评价。在此基础上,学校层面可推动微写作成果展示与学生写作作品集建设,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表达个性。
教学资源方面,需强化教师微写作能力培训与交流平台搭建,提升其任务设计、语言评析与文本指导的综合素养。同时应开发基于微写作的语文教学工具包,提供任务模板、素材库与讲评范例,提升教学效率与执行力。最终,通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系统配套,构建科学合理、持续推进的微写作教学生态,全面助力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五、结论
微写作作为一种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契合教学改革方向的写作训练方式,在初中记叙文教学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它通过小切口、高频次、深参与的写作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表达热情与写作动力,促进了语言能力、结构意识与思维逻辑的多维发展。教学实践表明,系统化设计与多元评价体系的配套构建,是保障微写作持续实施与发挥实效的关键路径。未来应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评价标准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微写作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加扎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续芳.文体视角下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25,(08):160-164.
[2]何衍锋.文体视角下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4,(35):35-40.
[3]秦丹丹.初中语文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24.DOI:10.27262/d.cnki.gqdau.2024.00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