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及推广路径分析

作者

许文官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广西 南宁 5300018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每年 80 亿吨以上,但处理率不足 30% ,导致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频发。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推动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但技术选择盲目、资金投入不足、运维机制缺失等瓶颈仍制约治理成效。本文通过技术分类解析与案例实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治理技术体系及推广路径。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体系

1.1 生物处理技术:主流工艺的(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滤池通过填料截留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在低温条件下仍可保持 60%80% 的COD去除率。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张墅村采用该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出水达到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建造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40% 。复合厌氧技术结合污泥床与生物滤池优势,在江苏农村地区应用中,TN去除率提升至 65% 以上。

(2)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接触氧化池通过填料附着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在四川洪安镇土门村项目中,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使氨氮去除率达 92% 。曝气生物滤池(BAF)集成生物膜与活性污泥法,在浙江农村地区实现日处理量50 吨,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 30% 。

(3)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厌氧氨氧化工艺通过自养菌直接将NH4+转化为N2,在云南高原湖泊流域应用中,碳源消耗量减少 100% ,供氧量节省 62.5% 。该技术与短程硝化耦合,在山东农村污水处理厂实现吨水处理成本降低0.8 元。

1.2 生态处理技术:自然系统的工程化应用

(1)人工湿地技术

表面流人工湿地在安徽黄山古村落应用中,通过芦苇-香蒲组合系统,使TP去除率达 55% 。潜流湿地通过砾石层过滤与微生物降解,在江苏太湖流域实现COD平均去除率 70% 。

(2)土地处理技术

地下渗滤系统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应用中,通过 50cm 深土层过滤与微生物降解,出水COD稳定低于 60mg/L 。快速渗滤系统采用干湿交替运行模式,在河北农村地区实现TN去除率 85% 。

1.3 资源化利用技术:循环经济的创新实践

(1)粪污协同处理技术

微资源生物技术体系通过耦合化粪池与人工湿地,在海南农村地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率 85% ,黑臭水体消除周期缩短至 15 天。三格化粪池与生态沟渠组合工艺,在贵州山区使粪污还田利用率提升至 70% 。

(2)营养盐回收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通过 0.1μm 孔径膜分离,在浙江农村污水处理站实现氮磷回收率 90% ,回收产物用于蔬菜种植基地。鸟粪石结晶法在江苏养殖村应用中,年回收磷资源12 吨,减少化肥使用量 30% 。

2、典型案例分析

2.1 成都龙泉驿区土门村:系统化治理示范

技术路径:采用“格栅沉砂池+生物接触氧化池 .+ 人工湿地”组合工艺,铺设 16km污水管道,建设9 座一体化提升泵站。

实施成效:项目覆盖 3000 余村民,污水收集率从 35% 提升至 92% ,COD排放浓度降至 50mg/L 以下。

推广价值:通过“政府投资 +. 专业运维”模式,建立村级管理员制度,实现设施故障响应时间≤2 小时。

2.2 上海罗店镇张墅村:地下渗滤系统创新

技术路径:采用距地面 50cm深渗滤沟,填充碎石-砂层-土壤三层介质,配套布水管自动控制系统。

实施成效:日处理量 30 吨,出水达到一级B标准,年运行成本仅 0.3 万元,较传统工艺降低 65% 。

推广价值: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激发村民参与管网铺设积极性,实现“建管一体”长效运行。

2.3 安徽平田乡:党建引领的共治模式

技术路径:推行“一户一策”资源化利用,建设雨污分离池+小三格化粪池+尾水收集塘。

实施成效:完成 47 个村组治理,惠及 10382 人,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 80% 。

推广价值:通过“积分奖励制度”,将村民参与度与化肥兑换挂钩,形成“治理-受益-再治理”的良性循环。

3、推广路径优化策略

3.1 技术适配:构建差异化技术矩阵

建立“技术筛选-小试-中试-推广”四级评估体系,在山区优先推广地下渗滤+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在平原地区推广A2/O+MBR集成技术。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明确不同气候区、人口密度的技术选型标准。

3.2 政策驱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资金保障机制直接决定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面临"建设资金缺口大、运维经费无保障、市场主体参与弱"三大瓶颈,亟需通过政策创新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设立中央专项基金,强化技术导向型补贴

建议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 200 亿元设立农村污水治理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对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塘耦合系统、粪污协同处理等资源化技术的项目,给予 50% 的建设补贴,并在运行前三年按处理量给予 0.3 元/吨的运营补贴。这种技术导向型补贴机制,既能降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又能引导市场主体优先选择低碳化、资源化技术路径。例如,在江苏太湖流域推广的"藻菌共生资源化系统",通过专项基金支持,使项目投资回收期从8 年缩短至 5 年,显著提升了技术推广积极性。

推行差异化付费制度,培育村民支付意愿

在浙江德清试点基础上,建立"基础水量免费+超额水量阶梯收费"机制。对每人每日 0.3 吨的基础用水量免收处理费,超出部分按0.8-1.5 元/吨实行三档计价。配套开发"水费积分系统",村民按时缴费可兑换化肥、农技服务等生产资料,使支付意愿从试点初期的 65% 提升至 82% 。同时,对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先服务后付费"政策,通过政府兜底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政策可持续性

每三年开展一次成本监审,根据物价指数、技术进步等因素调整补贴标准和收费价格。在四川成都试点中,通过建立"处理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模型,使污水处理费从0.6 元/吨逐步调整至 0.9 元/吨,企业运营利润率稳定在 8%-10% 区间。同时,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明确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村集体收益提取等多渠道保障运维经费。

这种"补贴引路、付费驱动、市场参与、制度保障"的资金机制,既解决了当前治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更为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数据显示,实施该机制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资金到位率从 47% 提升至 89% ,设施正常运行率从 62% 提高至 91% ,真正实现了"建得起、用得好、管长远"的治理目标。

3.3 社会协同:激活多元主体参与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监督”的协同机制,在江苏昆山推行“整体委托外包”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专业运维公司,实现设施完好率 95% 以上。开发“农村污水治理APP”,实现村民在线报修、进度查询、满意度评价。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突破“重建设轻运维”的传统思维,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政策精准扶持、社会深度参与、智慧化管理四位一体推进。未来应重点研发低碳化处理技术,如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系统;完善市场化运维机制,探索“污水处理+生态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德国分散式污水处理先进经验,为全球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的提案[N].单瑞.华兴时报,2024

[2]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六成[N].王静.新华日报,2024

[3]侯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现[N].刘超.临汾日报,2024

作者简介:许文官(1988 年3 月 4 日),男、壮族、籍贯:广西崇左市、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