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电厂核应急演练设计与实施效果的改进措施分析

作者

徐英俊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福建福清 350300

前言

当前,核能源占能源比例持续增长,核安全成为影响公众福祉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核应急演练是核事故应对能力检验与提升的关键途径,其质量直接关乎突发事故处理效果。传统演练存在场景单一、协同不够、技术支撑弱等状况,很难应对现实风险的复杂性,此情形下,探寻核应急演练的改进途径,对完善核安全应急体系,提升应急响应效能和保证核电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核电厂核应急演练

核电厂核应急演练是指通过模拟核事故场景,测试和评估应急预案和应急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应定期进行,每年至少一次,包括维修期间和运营期间的演练。 练应当分为不同级别,根据事故场景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确定演练的规模和资源投入,演练应 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标准,演练结果应当纳入核电厂的应急管理评估体系[1]。

2 核应急演练实施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

2.1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影响核应急演练效果的主要变量,体现在指挥效率与一线操作能力两方面。应急指挥时,信息传递延迟和决策层级繁杂会使响应迟缓,削弱指挥系统的及时性;一线人员若操作熟练度欠缺,心理抗压能力差,面对高压力状况易产生误操作,直接影响演练的处理效果。

2.2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影响表现在设备可靠度和数字化支撑能力方面。监测和通信设备若出现放射性数据传输中断等故障,会造成决策缺少依靠;三维仿真、AI 辅助决策系统等数字化工具使用不够充分,会限制演练的精确性与高效性,无法模仿复杂情况下的动态反应,从而影响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

3 核电厂核应急演练设计与实施效果的改进措施

3.1 优化演练场景设计

优化演练场景设计应冲破传统单一故障模拟的束缚,构建接近真实风险图谱的复杂情境体系。在基础场景中添加多维度的压力源,如在模仿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时,叠加网络袭击致使监测数据失真,社交媒体流传“放射性泄漏”谣言引发公众恐慌等非传统难题,促使参演人员要在技术和舆论应对的双重压力下做出决定,这样的设计瞄准了现实中事故常伴随系统性连锁反应的特点。场景难度的动态改变应以能力分层为根基,针对一线操作员可关注设备应急操作的熟练程度,如在放射性超标环境中迅速替换过滤器这类步骤规范是否准确,而面向指挥层的高级部分则要包含战略决策方面的考量,如当资源有限时怎样协调厂区抢险和周边居民疏散的优先顺序[2]。同时,场景的动态演化机制依靠实时注入变量打破既定脚本,当参演团队把最初故障控制住后,忽然触发备用电源失灵的次生危机,可借此考验他们面对计划之外状况时的应变能力,这种设计让演练真正变成了暴露风险、锻炼系统韧性的方法,从而完成从“应对已知”到“驾驭未知”的升级。

3.2 强化全流程协同与角色覆盖

强化全流程协同与角色覆盖应冲破企业内部闭环演练的局限,形成包含诸多主体的完整响应生态链。在演练规划中,把地方政府应急部门、疾控中心、社区医院等外部机构深深嵌进流程中,当模拟空气中放射性超标情形时,企业应急队伍在厂区内抢险,政府部门同步启动周边居民疏散预案,疾控中心持续提供对空气中放射性数据的支持,媒体团队迅速准备官方通报,必要时请求同行电厂或国家志愿队支援,实现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这种跨主体联动直接触及了现实核事故处理的社会化属性。公众参与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疏散练习,可规划“谣言应对”“应急物资”等贴近生活的场景,借助社区网格员传递“辐射防护指南”时,顺便植入错误消息扰乱,观察居民在真假信息混杂状况下怎样判断和行动,从而考察应急宣传的渗透成效。角色覆盖广度是权责边界的准确划定,企业对环保部门在辐射数据公布上的主次区分,防止了信息重叠或出现真空地带,医院伤员类别救治与企业的受污染人员清理结合流程细密,借助模仿伤员转运过程中信息交接错误的情形,可找出配合环节中存在的破口,这种设定通过复刻现实事故发生时各方相互博弈,调配资源,传递信息的情境,使演练可变为磨合系统合作性能的熔炉,实现从部门应答到社会共治效果上的跃进。

3.3 技术赋能与工具创新

技术赋能与工具创新要冲破传统演练中设备功能单薄和数据割裂的束缚,形成数字化和智能化相融合的支撑体系。三维虚拟电厂模型的运用不能仅停留在场景可视化层面,要实现实时数据注入和动态推演的循环,把反应堆温度、压力等重要参数及时输进模型,模仿各种风速和地形状况下的辐射云扩散途径,让指挥人员直接看见决策给周围5 公里范围内居民带来的即时影响,这种动态模拟能准确找出静态图纸推演找不到的处理盲点[3]。AI 辅助决策系统的价值在于深入挖掘历史演练数据,如过去10 次演练中的“应急电源切换”响应时间及失败案例,能找出“操作员资质认证”和“设备维护记录”这两个关键影响因子,从而在新的演练中特意设置这些变量,当系统发现指挥层决策脱离了最佳路线时,立刻推送类似情形的历史处理方案比较,既能防止代替人工判断,又能给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技术支持使演练不只是重复流程,而是对整个体系应对能力的精确检验,从而实现由经验推动到数据推动的改变。

3.4 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

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应搭建从量化数据到质性分析的立体评价系统,把演练效果评判从模糊判断变成精确对标。关于量化指标设计,建立包含响应时效(如从警报响起到第一支抢险队到达现场的平均时延),资源调度(如应急物资出库的准确率和损耗率),决策质量(如指挥指令和应急预案的契合度及调整是否合理)的KPI 矩阵,用记录“空气中的放射性超标信息上报到决策层的传递节点数”这种办法,找到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多余环节。评估时既要动态追踪,也要静态复盘,在演练进程中利用嵌入式传感器搜集操作员的动作频率、指令回应速度等微观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做对比,从而产生即时的误差警报。演练结束后,再把这次的数据与历史数据库中类似情形的参数做比较,以近三年的“反应堆失水事故”处理时的平均决策耗费时长为例,找出指挥流程改进所引发的效率增进或出现的新难题。反馈机制关键在于闭环迭代,针对评估中发现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延迟”这一问题,不能只记录,还要联动预案修订小组重新设计信息传递路径,在下一次演练时专门检验改进效果,这样的机制使每次演练都成为应急预案的“压力测试”,依靠数据沉淀和不断校准,让应急能力由“符合基本要求”迈向“接近最佳状态”,从而实现了演练与实战的无缝对接。

结语

综上,核电厂核应急演练应以场景更新为根基,协同联动为主干,技术赋能为助力,评价反馈为保证。通过构建繁杂动态场景,融合多种主体协同,运用智能化工具,创建立体评价体系,从而全面优化演练的实战性和系统性,既可锻炼应急队伍的处理水平,又可加强各个部分的协同效率,为核事故的迅速有效应对构筑防线,促使核应急管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核电厂安全稳定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阮方, 申超, 程远, 朱婧娴, 栾飞, 汪建业. 基于 AHP 分析的核应急救援演练评估模型[J]. 核技术,2022,45(01):89-98.

[2]邹旸,邹树梁.我国核应急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研究[J].中国核电,2020,13(01):114-119.

[3]刘露阳,杨朝雯,刘蓬倩,成柯君,李亮,杨军.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现场辐射侦检的思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05):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