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作者

杜艳芳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冠英学校 四川乐山 614807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浓烈的学习兴趣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并且,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促使其形成积极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培养其问题意识。而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被赋予新的使命,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需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逐渐形成发现、分析乃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深层次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旨在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成效,使得学生在增强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多个方面,不仅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未来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问题意识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更能够锻炼深层次思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需要注重积极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由探索数学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应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和鼓励,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1]。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组织“小数抱团”的游戏。游戏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手持写有不同小数的卡片。游戏开始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学生需要迅速判断自己手中的小数是否能与该数字进行运算(如相加、相减或相乘等),使得结果符合特定的小数性质(如保留几位小数、是否为有限小数等)。若符合,则持有相关小数卡片的学生需迅速“抱团”,组成小团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快速运算,还需判断哪些小数可以组合。若学生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怎样才能够顺利获胜呢?如何找到与自己卡片上小数相匹配的数字呢?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寻找答案。通过数学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提升数学运算素养,还增强问题意识,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课堂设计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并合作探究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课堂设计的创新。教师应巧妙设计驱动问题,问题应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2]。如此,便可以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转化为积极探索数学奥秘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此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增强问题意识[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针对梯形面积的教学,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平面图形知识学习中,已经准确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教师就可以提出驱动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能否将梯形转化为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呢?”该驱动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不同形状的梯形纸片、剪刀和直尺等工具。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测量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也可以将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不断尝试和讨论,最终发现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得问题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并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三、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想问”和“敢问”的冲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进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逐渐发展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时,要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圆形车轮平稳运行的视频,并在后续的模拟视频中,将车轮形状换成三角形、正方形。此时,学生通过对熟悉的交通场景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只有圆形车轮才能够保证车辆平稳前行,而换成其他形状的车轮则会导致车辆颠簸。此时,学生并不知道存在此差异的原因,便可以主动提出疑问,即“为什么只有圆形车轮才能够保证车辆平稳前行呢?”这一疑问的产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圆形车轮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不同形状的车轮,并通过滚动实验来观察不同车轮的运行情况。通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和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继续深入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曼丽.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4,(34):91-92.

[2]王曙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47):59-62.

[3]陈春迪.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研析[J].理科爱好者,2024,(05):160-162.

[4]卢海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园,2024,17(27):48-50.

作者简介:杜艳芳(1976.10-)女;汉族;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