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运用探究

作者

王海

蚌埠市城市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33000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浪潮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主体,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联系(一)思想政治工作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创新创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和意义。创新创业过程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创业者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才将个人创新创业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使创新创业活动更具社会价值 ;通过培育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人才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毅力,确保创新创业之路行稳致远。

(二)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创新创业活动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实践过程,创新创业人才在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思维、进取精神等,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创新创业人才在实践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经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也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工作实效性。

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不足

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中,往往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部分高校和培训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和创业方法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国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未将 “服务国家战略”“产业链自主创新”等国企核心使命与职工个人发展结合,导致职工对创新的认同感不足。例如,某能源国企职工调研显示, 62% 的职工认为创新 “与个人晋升无关”,反映出思政教育未有效转化为创新内驱力。国企传统考核机制中,“求稳怕错” 的导向明显,创新项目失败可能影响绩效考核,导致职工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的消极心态。某装备制造国企数据显示,近三年主动申报创新项目的职工数量下降 37% ,“躺平” 现象与创新风险缺乏容错机制直接相关。

(二)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明显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创新创业中实现突破,需要制度体系完善做保障,特别是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要把握好度。国企现有激励多依赖绩效奖金,但对创新项目的长期价值(如专利转化、技术突破)缺乏分层奖励。例如,某科技型国企仅对 “当年盈利” 的创新项目发放奖金,导致职工更倾向选择短期见效的项目,忽视核心技术攻坚。精神激励层面,“评先评优” 多偏向行政职务序列,技术创新人才获得荣誉表彰的渠道狭窄,缺乏 “国企创新标兵” 等针对性荣誉体系。服务保障制度存在 “国企行政化” 壁垒:跨部门协作流程繁琐,创新项目需经过多层级审批,某建筑国企一项技术改进申请需历经 7 个部门审核,耗时长达 2 个月,制约创新效率。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机制滞后,国企职工创新成果归属权模糊,某电子信息国企 2023 年申请的 126 项专利中,仅 19% 实现产业化,远低于民企水平。国企对创新失败的责任追究过于严格,缺乏 “试错免责” 条款。某汽车国企规定,创新项目若未达预期目标,项目负责人需承担 30% 的成本损失,导致职工 “不敢创新”。

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的路径(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设计中的引领作用

为国企创新项目配备 “思政导师”,思政导师由国企党委成员或劳模担任,重点引导职工树立 “创新报国” 意识,再配备“技术导师”,建立 “双导师制”。如中国航天某研究院通过 “总师讲党课” 形式,将探月工程精神融入创新团队建设。开设 “国企创新与国家战略” 专题课程,将 “卡脖子” 技术攻坚、碳中和目标等国家任务与职工创新项目结合,例如国家电网某省公司开展 “电网创新先锋” 主题教育,将特高压技术突破案例融入思政课程,使职工创新目标与国企使命深度绑定。

(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物质激励分层化:设立 “创新项目长期贡献奖”,对核心技术突破按产业化收益的5%-10% 进行递延奖励;试点 “岗位分红 + 项目跟投” 模式,如某央企子公司允许职工以自有资金跟投创新项目,共享收益,2024 年带动职工主动申报项目数量增长 45% 。

精神激励具象化:创设 “国企创新勋章”“年度突破团队” 等荣誉,将创新成果纳入干部选拔硬性指标(如某建筑央企规定,中层干部晋升需至少主导 1 项创新项目);建立 “创新案例库”,通过内部媒体宣传职工创新故事,如中国中车某公司制作《高铁工匠创新实录》短视频,播放量超 10 万次,形成示范效应。

职业发展通道多元化:打破 “行政职务唯一晋升路径”,设立 “首席技师”“资深专家” 等专业序列,享受同层级行政待遇。某钢铁国企推行 “创新积分制”,职工创新成果可折算为积分,积分满额可直接参评高级职称,2023 年首批 12 名技术工人通过该渠道晋升高级工程师。

建立 “创新项目快速响应小组”:由国企分管领导牵头,整合技术、财务、法务等部门,对创新项目实行 “一站式” 审批,将某能源国企的项目审批周期从 45 天压缩至10 天。

制定《国企创新容错清单》:明确 10 类容错情形(如技术路线探索失败、市场预测偏差等),对符合条件的失败项目不予追责,并提供 “二次创业” 帮扶,如某装备国企为失败项目团队提供 3 年过渡期,期间可申请新的创新基金。

(三)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制度实施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引导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宣传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举办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创新创业文化蕴含正确的价值导向。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能够为制度创新提供文化支撑,促进各项创新创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在国企党建活动中嵌入创新主题,如 “三会一课” 增设 “创新攻坚” 议题;开展“党员创新先锋岗” 创建,某军工国企党员牵头的创新项目占比达 78% ,带动全员创新率提升 23 个百分点。

五、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设计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能够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融合,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为我国创新创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牟霜.多维主体协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4,(05):18-22.DOI:10.16871/j.cnki.kjwh.2024.05.005.

[2]来哲渊.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1.DOI:10.27462/d.cnki.ghzhc.2021.001401.

[3] 张白 莉. 思想 政治 教育 融入 创新 创业 教育 研究 [J]. 忻州 师范 学院 学报,2023,39(04):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