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作者

任铭江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公司检维修中心 大庆市 1630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炼化企业作为核心生产单位,其设备规模和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设备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传统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工设备的维护需求。当前行业普遍存在培训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特别是缺乏针对初级、中级、高级维修人员的差异化培养方案,导致培训效果与现场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二、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现状

当前国内外炼化企业在设备维修人员培训方面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理论授课+实操训练"的传统模式,如某大型炼化集团组织的机修维护操作骨干培训班,涵盖压缩机检修、机械密封技术等核心内容,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20]。这种模式虽能提升基础操作能力,但存在课程更新速度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不足等局限。部分企业已尝试建立网络化培训平台,通过虚拟操作系统模拟装置特性和 DCS 控制,为员工提供非生产环境下的技能训练机会。

2.2 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若干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现有课程体系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设备技术迭代,特别是针对智能传感器、预测性维护系统等新型设备的专项培训内容严重不足。部分企业仍沿用五年前编制的压缩机检修教材,未能及时纳入数字化诊断工具的操作规范[10]。这种滞后性导致维修人员面对新型设备故障时往往束手无策,正如王园园在研究中所指出的,“如何准确评价技能水平成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7]。同时,培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初级、中级、高级维修人员的差异化课程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岗位层级的能力提升需求。

培训方式与成人学习特点匹配度不足。传统“填鸭式”理论授课仍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环节多局限于简单的设备拆装演示,缺乏沉浸式故障模拟训练。虽然部分企业已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但系统功能往往停留在基础操作演示层面,未能构建涵盖异常工况处置、多系统联动调试等复杂场景的模拟环境。李谦在研究中强调的“确保相关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和维护技能”[13]这一目标,在当前培训中尚未得到充分实现。此外,培训时间安排刚性较强,与倒班制生产存在冲突,导致一线维修人员参训率偏低。

培训评估机制呈现形式化倾向。多数企业仍以笔试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实操能力的评价往往流于表面,缺乏量化评估工具。张汉杰提出的“苦练基本功,加强设备人员培训”[16]的要求在实际执行中未能有效落实。动态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培训效果难以持续改进,部分参训人员反映考核内容与现场工作关联性弱,培训成果转化率偏低。这种评估缺陷使得企业无法准确掌握维修人员的真实技能短板,进而影响后续培训资源

的精准投放。

三、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针对性原则要求根据维修人员的岗位层级和技术短板设计差异化课程,初级人员侧重基础操作规范,中级人员强化故障诊断能力,高级人员培养系统优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性原则强调培训内容应覆盖“知识-技能-素养”全维度,形成从基础理论到综合应用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实用性原则则注重培训内容与现场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还原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培训成果的转化效率。

基于上述原则,本研究构建了“三级四维”培训框架。三级结构包括基础技能层、专项能力层和综合素养层,分别对应设备维护的基础操作、专业设备检修和复杂系统故障处理等能力要求。基础技能层主要培养标准化作业能力,如机械密封更换、轴承拆装等常规维护;专项能力层针对特定设备类型(如压缩机、反应釜)开展深度技术培训;综合素养层则整合安全规范、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等软技能培养。四维支撑体系包含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资源平台和评估机制四个关键要素,确保培训体系的可实施性。

课程模块采用“核心+选修”的灵活配置方式。核心模块包含设备维护通用知识,如机培训资源平台建设注重虚实结合。除传统实训设备外,重点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典型故障现象和应急处理流程。这种平台可突破时空限制,使维修人员能够反复练习高风险操作,如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阀门检修。评估机制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培训期间的技能掌握程度,也跟踪参训人员返岗后的工作表现,形成闭环改进机制。通过建立个人技能档案,实现培训效果的可视化管理和个性化指导。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炼化企业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现状,构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三级培训体系,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在提升维修人员技能水平和培训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三点:首先,分层分类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同质化问题,通过“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素养”的递进培养路径,实现了不同岗位人员的精准赋能。其次,虚拟仿真技术与实操训练的结合大幅提升了培训的实践性,特别是复杂故障模拟系统使学员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最后,动态评估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培训质量闭环管理,通过“四维评价法”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行为改变的全程跟踪。

参考文献

[1] 程山.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体系优化方法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5,(1):37-39.

[2] 无.炼化企业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筑牢设备预知维修健康生态[J].《中国设备工程》,2020: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