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作者

冯志莲

内蒙古奈曼旗苇莲苏学区中心校 028325

一、思维导图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价值与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一种图形化思维工具,它通过中心主题、分支关键词和关联图像等形式,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信息系统化、可视化。在幼儿园教育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符号,从而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4-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表象性和非逻辑性,而思维导图通过颜色、图形和简单关键词的搭配,能够有效支持幼儿对复杂信息的加工与记忆。此外,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思维导图为师幼、幼幼之间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视化载体,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协作能力。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思维导图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梳理主题脉络,例如在“动物王国”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动物”为中心,分支出“生活习性”“食物”“栖息地”等子主题,使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化;二是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例如在“秋天的变化”主题中,幼儿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自由联想“落叶”“丰收”“天气”等内容,拓展思维的广度;三是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思维导图的层级结构能够引导幼儿从表面现象逐步探究背后的原因或规律,例如在“影子是怎么来的”探究中,幼儿可以从“光”“物体”“遮挡”等分支逐步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因此,思维导图不仅是知识整理的工具,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二、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在设计思维导图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或抽象的文字。首先,应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例如在“我的家庭”主题中,可以用简笔画表示“爸爸”“妈妈”“宠物”等分支,辅以简单的标签文字;其次,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用不同颜色区分主题分支,或用气泡、云朵等趣味图形代替传统线条;最后,思维导图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在“交通工具”主题中,可以从幼儿熟悉的“公交车”“自行车”等入手,再逐步拓展到“地铁”“飞机”等较少接触的交通工具。此外,思维导图的层级不宜过多,一般以 2-3 级分支为宜,避免幼儿因信息过载而失去兴趣。

(二)思维导图的实施策略: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参与

思维导图的运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分阶段实施。初期,教师可以示范完整的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主题中,教师一边绘画一边讲解:“这是种子,它需要水和阳光,然后会长出小芽……”;中期,可以尝试师幼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例如教师绘制中心主题和主干分支,幼儿通过绘画或粘贴图片的方式补充细节;后期,则可以鼓励幼儿分组或独立创作简易思维导图,例如在“节日”主题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春节”“中秋节”等子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相关元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提问引导,例如“你还知道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同时,思维导图的制作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纸笔绘制,还可以利用磁性贴、积木或电子工具(如平板电脑的绘图软件)增加趣味性。

(三)支持方法:创设环境与家园协同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思维导图,教师需在班级环境中提供持续的支持。例如,可以在主题墙或区角中展示思维导图范例,并定期更新内容;在语言区投放简易的思维导图模板(如“我的周末”“喜欢的食物”),供幼儿自由取用;还可以将思维导图与其他活动结合,例如在绘本阅读后,引导幼儿用思维导图复述故事角色和情节。家园协同是巩固幼儿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班级群向家长介绍思维导图的作用,并建议亲子共同完成简单的主题导图(如“去超市买什么”“假期计划”)。此外,教师需注意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例如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更多图示提示,而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鼓励其尝试更复杂的分支或跨主题关联。

三、实践案例

以我园大班“海洋世界”主题探究活动为例,教师首先以“海洋”为中心主题,引导幼儿通过头脑风暴提出“动物”“植物”“环境保护”等分支;随后,幼儿分组收集资料,并用绘画、剪贴等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最后,各小组分享成果,教师将幼儿的导图整合成班级大型主题墙。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系统了解了海洋生态,还锻炼了分类、归纳和合作能力。反思发现,思维导图的运用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形式化,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导图的“美观”而忽视幼儿的真实表达,应允许幼儿用个性化方式(如符号、涂鸦)呈现想法;二是需灵活调整,当幼儿的兴趣转向“珊瑚礁保护”时,教师及时增设了相关分支,使探究活动更具生成性。

结语

未来,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一是与项目式学习结合,例如围绕“我们的社区”开展长期探究,用思维导图记录不同阶段的发现;二是探索数字化工具的支持,例如利用互动白板或教育APP制作动态导图;三是研究思维导图对幼儿特定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长期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整理,更在于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需以幼儿为中心,灵活运用策略,真正发挥其“让思维看得见”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素秋.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 (05):122-124.

[2]姚雅艳.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01):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