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墨纸砚"到"键盘屏幕",数智时代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的"文化转码"
李歆棋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了许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性写作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生活体验,能够让他们在数智化的写作环境中,结合生活实际需求唤醒创作灵感、获取实用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功能性写作水平。在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的"文化转码"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应用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为导向,探讨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数字化教学的创新策略和有效模式,以期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功能性写作实效。
一、结合课标要求,激活表达
数智时代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的"文化转码"需紧扣新课标提出的功能性写作要求“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文从字顺” 的相关要求,以“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为目标,借助数智化技术,从"笔墨纸砚"到"键盘屏幕"将“ 切实实用” 的功能性写作转化为生动的体验,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活洞察力、文字表达力和写作基础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 我们与环境” 单元中的功能性写作任务为例,结合数智化背景可拓展为“ 撰写一份家庭智能垃圾分类指南”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智能垃圾桶的使用、社区智能垃圾分类站的运作等生活场景,将数智化工具的使用体验转化为有条有理的文字指南。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起“ 家庭数智化环保工具大调查” ,让学生上传家中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的照片、视频,分享使用时的趣事。课堂上用交互式白板展示社区智能垃圾分类站的实时监控画面(经授权且隐去隐私信息),并提出探究问题“ 智能垃圾桶如何识别不同垃圾?使用时遇到过哪些‘ 小麻烦’ ?怎样写一份指南能让爷爷奶奶也轻松学会使用?” 讲具体的生活需求与写作要求相融合;接着,结合“ 指南” 这一功能性文体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框架,开头(明确适用对象和目的)—中间(分点阐述使用步骤)—结尾(补充注意事项)。如,“ 为了让爷爷奶奶轻松用好家里的智能垃圾桶,特制定本指南” (开头);“ 如何开盖:按下蓝色按钮或挥手感应,听到‘ 嘀’ 声后投放垃圾” (阐述);“ 每周五需给智能垃圾桶充电,充电口在桶身背面” (结尾)。
二、营造可见情境,准确表达
在功能性写作中,学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看到别人写的句子觉得很简单易懂,自己动笔时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读写融合能力不足。学生在阅读时通常只留意“ 讲了什么事情” “ 有什么特别的内容” ,但很少关注句子是怎么组合的、用词有什么巧妙之处。因此,“ 见过” 不少功能性文本却“ 不会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 见过的” 转化为“ 自己会用的” ,最终内化为“ 能灵活表达的” ,就要让学生深入具体的应用场景去感受、深入文本细节去学习,从主动模仿逐步过渡到深入内化,从词语、句子、段落等多个层面积累经验,才能切实提升写作能力。
以功能性写作中的留言条为例,教师借助数智技术营造更生动的情境。首先,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用动画剪辑展示哪吒匆忙出门的画面:风火轮转得飞快,他边跑边喊“ 娘,我去东海找敖丙玩啦” ,却没注意到殷夫人正在厨房忙碌,压根没听见。随后,提出问题“ 哪吒要是直接跑了,殷夫人找不到他会有多着急?我们能帮他做些什么?” 引出留言条写作任务,并强调留言条的核心功能“ 让殷夫人清楚明白哪吒干什么去了” 。接着,在文本解构阶段,教师展示三份不同的留言条范例: ①′′ 我去找敖丙了” ,②′′ 娘,我去东海找敖丙踢毽子,晚点回来” , ③′′ 娘,下午 3 点我去东海找敖丙踢毽子,约好5 点回家,您别担 ∴E0 。——哪吒9 月10 日”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留言条的规范格式。最后,教师通过AI(豆包)提供“ 场景变量库” ,学生选择“ 去同学家写作业” “ 去奶奶家吃饭” 等不同情境模仿写作。经过多轮练习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表现设置进阶任务,引导学生在变化中灵活运用格式与要素,切实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过程追踪,评价表达
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体现了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理念。数智化时代,借助数字化工具追踪与评价学生功能性写作过程,有助于将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推动功能性写作教学更加实用有效。
以三年级下册“ 写寻物启事” 的功能性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将学生创作的“ 物品丢失场景描述” 上传教学平台,如“ 我的蓝色水杯昨天下午在操场丢失,杯身上有小熊图案” ,然后“ 实时保存” 学生的每一次修改痕迹,从“ 我丢了一个水杯,谁捡到了还给我” 到“ 本人于昨天下午在操场丢失一个蓝色带小熊图案的水杯,捡到者请交至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处,非常感谢!” ,记录学生的写作变化,教师可以从中分析学生对寻物启事写作要素(物品特征、丢失时间地点、交还方式、感谢语)的掌握程度。在评价体系设计上,采用“ 三维” 评价法,一是数智技术评价,通过AI 技术语言模块的修改订正功能检查学生“ 寻物启事” 的格式规范度(是否有标题、落款等)、关键信息(物品特征、时间地点等),提出修改建议;二是教师结合平台记录的学生写作过程和AI 初评结果,个性化点评学生的逻辑思维(如信息表述的先后顺序)、语言表达(如物品特征描述是否清晰)等方面,如“ 你能准确写出水杯的颜色和图案,这很棒,但如果能加上丢失的具体时间段,会更方便大家辨认失物” ;三是学生互评,学生在平台上查看同伴的寻物启事,参照评价标准互动评价,学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优点,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功能性写作的规范和要求。在评价追踪上,教师设计“ 写作成长档案” ,将学生每次功能性写作的过程数据、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以图表形式展示学生在写作格式、信息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进步情况。比如,某学生在寻物启事写作中,第一次的格式完整度仅为 60% ,经过教师指导和后续练习提升至 90% ,语言表达更准确了、信息说明更全面了。通过过程追踪和评价,让功能性写作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数智化的评价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功能性写作素养。
结语
从“ 笔墨纸砚” 到“ 键盘屏幕” 的跨越,不仅是书写工具的迭代,更是数智时代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 文化转码” 的生动实践。这种转码以“ 切实实用” 为根基、以“ 高效适配” 为路径,通过紧扣课标激活表达、营造情境促进转化、追踪过程精准评价,共同构建实践框架,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掌握功能性文本的写作规范,体会文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实现了从“ 学写作” 到“ 用写作” 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舒琪.落实素养回归本位——小学功能性习作教学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22,(19):42-44.
[2]张爽.功能性写作:“ 面向事物本身” 的真性表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2):28-29.
[3]张海萍.在真实的世界中习作——浅析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的“ 功能性写作” 内容及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9,(Z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