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主体协同视角下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优化研究

作者

和俊杰

德钦县消防救援大队,云南 迪庆 674500

作为保障消防设备正常运行、增强火灾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消防监督检查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具有关键意义。面对我国宗教活动场所分布广、种类多、管理主体多的实际情况,我国传统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中责任划分,资源配置与应急响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很难协调各方面力量,易造成监管盲区和重复管理同时存在。随着社会治理观念由“管理”逐渐转向“治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在消防监管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责权明确,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来达到消防安全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优化必要性

(一)适配新型风险防控的体制革新需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电气设备技术的进步,高密度人群聚集情况的普遍存在,使得其消防安全特性与其他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的规定比较滞后,很难有效地应对智能设备造成的电气火灾隐患,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古建筑保护与现代消防技术结合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使监管机制和场所安全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匹配,就应创建起依靠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动态风险评价体系,促使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预防的模式转变,进而保证监督效能和场所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1]。

(二)促进宗教文化与公共安全协同发展的体制保障

宗教活动场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存续和社会的稳定。现行制度对宗教建筑历史价值的保护和现代消防措施的落实存在紧张关系,一些场所由于改造的局限性很难达到现有防火规范的要求。体制优化要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将文化保护理念融入消防设计、建立分级分类的监管标准。通过搭建多主体参与协商平台来兼顾安全需求和文化传承,既保证了场所的安全运营,也捍卫了宗教活动的精神内核,达到公共安全和文化价值有机统一。

二、多主体协同视角下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优化措施

(一)建立跨部门消防隐患联合排查机制

在目前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情况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单一部门检查往往信息不全,权力受限。建立跨部门消防隐患联合排查机制,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产生排查合力。要达到以上目的,可以由政府主管单位来组织,成立跨部门联合排查小组,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具体任务分配,消防部门专门负责火灾隐患的专业识别以及风险评估工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同宗教活动场所之间的协作配合,住建部门主要关注场所建筑结构的安全状况,应急管理机构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细化应急处置方案,还要定时召开专题会议,合理规划排查工作的开展步骤,包含时间安排,覆盖范围以及核心检查内容等重要事项[2]。

实际调查时,部门工作人员应成立联合调查队伍,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深入调查,全面详细地调查现场消防设施配置情况,电气线路铺设情况以及用火用电情况管理。对查出的问题建立隐患统一台账,对隐患的部位、种类、严重程度进行详细描述,确定整改责任主体及整改时限。同时建立检查结果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方反馈检查结果,并要求管理方按整改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联合排查小组开展复查工作,保证隐患根治,形成查、改、审闭环管理,有效提升宗教活动场所消防隐患排查工作效率与成效。

(二)推行宗教场所消防责任网格化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面广量大,消防安全管理任务艰巨,而引入宗教场所消防责任网格化管理可以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和消防安全管理全覆盖。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宗教活动场所所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和人员密集程度对所辖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网格单元划分。每一个网格单元都清楚地规定了一个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员可以是本地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宗教场所管理人员或者是训练有素的志愿者。网格管理员对本网格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常规消防安全巡查,并定期检查场所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疏散通道是否通畅,人员消防安全知识是否掌握。

同时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网格管理员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后及时上传到平台上,由平台分类整理出问题,自动指派相关整改责任人。整改责任人按规定时限整改完毕,并向平台反馈整改信息,形成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另外,还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网格管理员考核体系,定期评估网格管理员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为巡查次数,问题发现率和隐患整改率。对工作负责、成绩突出的网格管理员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发现不及时、存在不到位隐患的要追究责任,保障网格化管理工作有效实施,促进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精细化。

(三)搭建多主体消防信息共享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共享是提升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监督管理效率的关键,建立多主体的消防信息共享数字化平台,可实现消防、宗教、场所管理方及其他多个主体间的实时信息互通。从总体来看,平台建设要按照统一标准与规范来完成,以保证平台中不同主体信息的无缝连接,而且,平台功能要覆盖消防设施信息管理、隐患排查情况记录,应急处置情况公布,消防知识培训情况分享等诸多内容。消防部门可以在平台上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消防验收和监督检查,宗教部门可以提供该场所宗教活动布置情况和人员变动情况,场地管理团队会持续地更新场地内消防设备的工作状况以及常规的巡查数据等相关信息。通过该平台信息整合与分析功能可以使各个主体及时了解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动态并预先发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3]。

比如,消防部门在平台上发现某个宗教活动场所消防设施出现故障后,可以及时告知场所管理方予以修复,而宗教部门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宗教活动的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消防设施检修过程中的大型人员聚集。另外,在平台上还设置了信息预警功能,在某一宗教活动场所隐患数量到达某一阈值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后,该平台会自动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有关主体,以提示他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多主体火灾信息共享数字化平台突破信息壁垒,协同化、智能化消防安全管理。

(四)开展宗教场所消防联合应急演练培训

宗教活动场所内人烟稠密,如果出现火灾这样的突发事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对宗教场所进行消防共同应急演练训练,可以增强场所人员及有关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在这此基础上,我们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防联合应急演练训练方案。方案应结合宗教活动场所特点,可能引发的火灾类型及周围环境来制定,并确定演练培训目的,内容,程序及时间。演练培训的内容要涉及火灾报警,前期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消防设施运行等诸多方面。

实战演练与培训环节要请消防领域的权威专家来现场指导,给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者,员工以及信众开展系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培训,剖析典型火灾案例,加深参训人员对火灾风险的认识程度以及应对措施重要性的认识,还要安排跨部门合作的综合应急演练,模仿真实的火灾情形,全方位检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效果和迅速反应能力,演练结束以后,要及时做好总结评价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制订改进办法,按照这些改进办法来改良应急预案体系,从而全面改善灾害防范和应对水平。

三、结语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善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监管体系有着重要的公共安全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凭借其系统性、整合性的特点,冲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固有束缚,把风险防控从静态应对改为动态优化,而且让管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通过创建协同机制,可以改进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而且促使宗教场所安全保障和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融合起来,给新时代社会治理革新给予操作参照和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石万文.大型公共场所消防监督与设施管理难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5,(09):255-257.

[2]高晓哲.新形势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应急管理,2025,(04):34-36.

[3]周栋楠.更新基础防火设施强化日常监督管理[N].兰州日报,2024-03-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