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企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
李志成
安徽新淮化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32038
引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企业管理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基层一线,政工队伍承担着职工思想引导、组织沟通、文化传承、危机协调等多重任务,是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稳定器”。然而,现实中基层政工队伍普遍面临专业能力不强、成长通道模糊、工作方式滞后、与实际业务脱节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政工任务。政工专业化不只是表层的岗位设置和技能提升,更关键的是要重塑队伍结构、优化人才生态、强化培训体系与制度保障。本文将围绕上述核心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寻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层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一、当前基层国企政工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基层政工工作长期以来被视为“辅助性”“附属性”职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专业定位与发展路径的清晰度。许多基层政工岗位人员来源渠道较杂,存在由行政、工会等部门人员兼职的现象,导致政工队伍专业素养整体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选拔机制与专业培训体系,不少政工干部缺乏政治理论深度、心理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技巧,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职工思想动态捕捉与引导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政工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尚不完善,考评内容偏向事务性工作完成度,忽视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的质量性成果,进一步削弱了政工岗位的吸引力和人员稳定性,进而影响其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功能认同和战略作用发挥。
与此同时,政工工作在基层的资源配置不足亦不容忽视。一方面,经费投入与办公条件相对滞后,制约了各类宣传平台和组织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政工工作的常规化运作与创新性尝试;另一方面,政工部门在企业内部决策机制中发言权较弱,难以参与业务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致使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生产经营主线之外。这种“边缘化”现象使得政工工作难以嵌入企业战略层面,从而陷入“低能效—低投入—低认可”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政工队伍的职业归属感与职业发展空间。因此,破解基层政工建设中的这些结构性难题,是推动其专业化转型的前提条件,也是国企深化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推动基层政工人员能力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
提升政工人员专业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明晰其核心能力框架,包括政治素养、思想引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舆情应对能力与文化建设能力等多个维度。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应根据企业性质、岗位特点及目标人群进行差异化能力培养。例如,对于生产型企业,应重点加强政工人员对安全生产、人文关怀与员工心理的融合管理能力;对于服务型企业,则更应重视其对客户情绪管理、形象传播与文化塑造的协同能力。这种定向能力建设不仅提升岗位胜任力,更有助于政工人员在复杂局势下发挥风险预判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针对这一能力架构,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尤为关键,应围绕理论教育、案例研修、实践模拟与技术支持四类模块构建完整的成长路径。
同时,要强化能力成果的可视化反馈机制,将政工工作从“隐性劳务”转化为“显性绩效”。通过制度化推动“案例展示—成果评估—经验推广”的闭环管理,激发政工人员的专业积极性与职业荣誉感,使其在多元角色中树立成效导向与创新意识。此外,还需引入外部资源与多方合作机制,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邀请心理学、传媒学、组织行为等领域专家定期讲座与培训,丰富政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认知体系。构建起跨领域、宽视野、强实操的专业化政工能力图谱,不仅有利于政工人才成长成才,也将为国企基层治理提供持续的精神驱动力和组织支持。
三、健全政工职业发展通道与制度保障体系
政工工作职业化的基础在于制度体系的健全与落实。在选拔机制上,应确立“政治可靠、素质全面、群众认可”的评价标准,推动政工岗位由“临时安排”向“职业轨道”转变。结合干部梯队建设,设立政工专项晋升通道,使其能够在组织管理体系中获得横向流动与纵向晋升的公平机会。建立政工职级制度,并与薪酬激励、职务评聘等挂钩,确保政工岗位的制度认可度与激励吸引力。此外,还需通过专属档案管理、工作台账制度、月度考核机制等手段,增强岗位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为保障制度执行效果,企业党委应强化对基层政工队伍建设的统筹指导作用,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党建年度计划之中,设立专人负责、专项经费、专项考核。可探索“组织部门统筹+人资部门协同+业务单位配合”的三元共建机制,打破传统的“政工归政工”封闭格局,推动政工人员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使政工职能更具战略价值与业务粘合度。
四、构建企业文化生态助推政工专业职能落地
企业文化是政工工作的核心场域,也是专业化落地的现实依托。政工工作不能脱离文化建设而孤立运作,要以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场景化、系统化与日常化拓展。打造具象化的企业文化IP体系,如设立主题标识、发布文化手册、开设微视频栏目、组织文化节庆活动等,都是增强政工工作“可见度”的有效路径。通过强化文化感知与组织氛围建设,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价值观的引导。
同时,政工人员应主动融入职工群体之中,成为文化传播的“实践者”而非“宣讲者”。可以通过参与基层班组建设、组织文体活动、开设意见直通车等方式拉近与员工的距离,使政工工作更贴近现实、贴近人心。文化生态的营造也要注重多元协同,不仅依靠宣传部或党群口单点推进,而要形成政工、工会、团委及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增强企业文化场域的系统性与广覆盖。专业化不仅是能力与制度的结合,更是理念与环境的融通,政工工作只有在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效能的全面释放。
结论
基层国企政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能力结构的系统重构,也需制度体系的精准保障,更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持续营造。通过建立多维能力模型、强化职级激励机制、完善制度平台与推动文化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群众信赖的高素质政工队伍。政工工作的专业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职工思想统一,也将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加深远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思宁,李楠,邓世春,等.新时期加强高校附属医院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5,(01):100-102.
[2]邓笑眯.新时代提升军工科研院所基层党务干部能力与素质的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21):68-70.
[3]祝灵君,高梦冉.党务工作: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文献梳理与经验回顾[J].教学与研究,2024,(10):63-74.
[4]杨峰.四川省Z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