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廖良铭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七中学 江西赣州 341100
一、课本剧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适配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小说、文言文等文体蕴含丰富的戏剧元素,为课本剧改编提供了优质素材。从叙事性文本来看,《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构建强烈讽刺冲突,《鸿门宴》以紧张的宴会场景展现人物性格交锋,这类篇目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无需过多改编即可转化为具有舞台张力的剧本;从抒情性文本来看,《孔雀东南飞》以叙事长诗形式讲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可通过添加场景描写、细化人物对话,将诗歌的含蓄情感转化为直观的舞台动作,实现 “ 诗” 与“ 剧” 的融合;从文言文文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中 “ 临危受命” “ 夜缒而出” 等情节充满画面感,学生在改编时需深入研读 “ 牢骚语气” “ 拱手弯腰” 等细节描写,既能强化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又能体会人物的精神内涵。
与此同时,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高度契合。传统阅读教学多停留在 “ 教师分析 — 学生记录” 的单向模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而课本剧要求学生从 “ 读者” 转变为 “ 创作者”与 “ 表演者” ,为了准确诠释角色,学生需反复精读文本,梳理人物关系、挖掘矛盾冲突、揣摩语言风格 —— 这种 “ 为演而读” 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此外,课本剧的排练与演出需要学生分工协作,编剧负责语言转化、演员负责角色塑造、后勤负责道具筹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能得到综合锻炼,与语文核心素养中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思维发展与提升” 的要求高度一致。
二、课本剧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文本适配:筛选具有戏剧潜力的教学篇目
并非所有教材篇目都适合改编为课本剧,教师需从 “ 情节完整性”“ 人物鲜明度” “ 冲突显著性” 三个维度筛选文本。首先,优先选择情节有起承转合的篇目,如《雷雨》(节选)包含 “ 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 “ 繁漪反抗命运” 等关键场景,矛盾冲突集中且具有爆发力,适合舞台呈现;其次,选择人物性格差异明显的篇目,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迂腐、掌柜的冷漠、酒客的麻木,不同角色的语言风格与行为特征差异显著,学生易通过表演区分角色;最后,避免选择过于抽象或抒情的篇目,如纯抒情散文《春》,若强行改编为课本剧,易陷入 “ 为演而演” 的形式主义,反而削弱文本的语言美感。
(二)剧本创编:立足文本,适度创新
剧本是课本剧的核心,创编需遵循 “ 忠于原著主旨,合理补充细节”的原则。一方面,要紧扣文本核心,不可随意篡改主题与人物形象。如改编《窦娥冤》时,需保留 “ 冤情昭雪” 的主线与窦娥 “ 坚贞不屈” 的性格,不可为追求喜剧效果弱化悲剧内涵;另一方面,可对文本中的 “ 留白” 进行合理补充,增强舞台表现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中对秦伯的语言描写较少,学生在创编时可结合 “ 秦晋围郑,秦利何在” 的逻辑,为秦伯添加 “ 若郑亡,晋势愈强,于秦不利” 的台词,既符合历史背景,又能凸显烛之武 “ 晓以利害” 的劝说智慧。
同时,剧本语言需兼顾 “ 文学性” 与 “ 口语化” 。对于文言文篇目,可将文言语句转化为通俗但不失韵味的现代语言,如《孔雀东南飞》中 “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可保留原句作为核心台词,再搭配 “ 我愿像蒲苇般坚韧,与你相守一生” 的口语化补充,既传递诗歌意境,又便于演员表达;对于现代文篇目,可提炼原文中的关键对话,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 “ 现世宝穷鬼” 与 “ 贤婿老爷” 的称呼变化,直接作为剧本台词,通过语言对比凸显人物性格。
(三)活动实施:分层推进,全员参与
课本剧的实施可分为 “ 分组筹备 — 排练打磨 — 成果展示” 三个阶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分组筹备阶段,根据学生特长分配角色,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演员、擅长写作的学生担任编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道具制作,避免 “ 少数人表演,多数人旁观” 的情况;在排练打磨阶段,教师需做好 “ 引导者” 而非 “ 主导者” ,如指导《雷雨》演员时,可通过 “ 周朴园看到鲁侍萍照片时,眼神应如何变化” 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物心理,而非直接规定动作;在成果展示阶段,可搭建多样化平台,如班级小剧场、校级课本剧大赛,或录制视频上传至校园平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参与热情。
(四)多元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传统的 “ 教师单一评价” 难以全面衡量课本剧的教学效果,需构建“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应涵盖“ 文本理解” “ 表演效果” “ 团队协作” 三个方面:在 “ 文本理解” 维度,关注剧本是否紧扣原文主旨、人物形象是否准确;在 “ 表演效果” 维度,考察演员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是否贴合角色,道具与灯光是否服务于主题;在 “ 团队协作” 维度,评价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成员配合是否默契。
同时,评价需注重过程性反馈。如在《项链》课本剧排练中,教师可针对 “ 马蒂尔德发现项链是假的时,表情过于夸张” 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 “ 十年艰辛让她变得坚韧” 的设定,调整表演方式;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 “ 演后反思” ,梳理对文本的新认识,实现 “ 表演 —反思 — 深化理解” 的闭环。
三、课本剧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其一,避免 “ 重形式轻内容” 。课本剧是阅读教学的 “ 辅助手段” ,而非 “ 最终目的” ,不可为追求舞台效果忽视文本解读。如某教师教学《使至塞上》时,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绘画 “ 大漠孤烟直” 的场景,却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语言凝练之美,这种脱离文本的活动反而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其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中学语文课时有限,课本剧活动需与常规教学协调,可将 “ 剧本创编” 安排在课后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时间聚焦于 “ 文本分析” 与 “ 排练指导” ,避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
其三,尊重学生差异。不同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参与意愿不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鼓励其担任编剧、道具师等幕后角色,而非强迫其上台表演,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舒适的范围内参与活动。
四、结语
课本剧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形式,其价值不仅在于 “ 让课堂更有趣” ,更在于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 “ 走进文本” ,在解读、创编、演绎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文学的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探索课本剧与多文体教学的适配性,优化活动设计与评价体系,让课本剧真正成为连接文本与学生、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推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 “ 知识传授” 向 “ 素养培育” 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 倩.《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的 “ 课本剧” 尝试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03):45-47.
[2] 龙小凤.高中语文戏剧项目式教学的策略 —— 以《窦娥冤》课本剧教学为例 [J]. 语文建设,2024(06):38-41.
[3] 杨 彬.教育戏剧视域下高中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由《孔雀东南飞》课本剧引发的思考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8):62-64.
[4] 陈柳清.巧借课本剧,活化古典白话小说阅读教学 —— 以《范进中举》一课为例 [J]. 课堂教学,2024(12):73-75.
[5] 陈巧灵.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 以课本剧《雷雨》活动为例陈巧灵 [J]. 中华活页文轩,2024(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