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热潮下高中生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罗春花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 310052
在 5G技术与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下,短视频已经开始成为高中生数字生活的核心场景。《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0.12 亿,其中青少年日均使用时长位居各种媒介首位。这一现象在拓展学生认知边界的过程中,也将会引发教育场域的深刻变革。短视频凭借短平快内容的呈现、算法驱动的精准推送与低门槛的创作特性,可以重构高中生的信息接收与价值建构路径,对传统德育模式形成系统性挑战。
一、短视频热潮下高中生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观与道德认知的多元冲击
短视频平台将流量至上作为导向,导致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信息裹挟多元价值观冲击高中生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通过炫富视频、物质崇拜等内容的渗漏,例如一些博主将堆砌奢侈品、奢靡生活场景来吸引更多的流量,导致一些高中生的价值取向扭曲。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恶搞经典等内容消解主流文化认同,例如篡改英雄事迹、调侃传统文化符号的短视频,模糊学生对历史真相与道德底线的认知。
(二)认知模式与思维能力的深度异化
短视频通过短平快的内容形式与算法推送的方式,构建出高中生在网络上的内容茧房,已经严重重塑高中生的认知习惯,导致高中生深度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受到弱化影响。碎片化信息将会切割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习惯使用标签化、情绪化的方式接收内容,很难构建出完整的逻辑框架体系。其次,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偏好来精准推送相似内容,导致学生在短视频上的信息出现闭环。此外,短视频的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学生对短平快信息的依赖性,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因此缩短[1]。
(三)行为调控与成长环境的协同失衡
短视频的特性与家庭、学校监管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剧了高中生行为调控的困境。从个体层面上来说,短视频的无限滑动机制打破了时间感知,导致沉迷现象频发。另外,短视频的高频刺激会改变大脑奖赏回路,让青少年对学习等延迟满足行为的兴趣降低。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家长的监管效能严重不足,甚至出现家长沉迷短视频、孩子模仿成瘾的恶性循环模式。从学校层面上来说,传统德育方式与短视频时代的认知特点脱节,导致教育内容被学生看作为过时的说教,无法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2]。
二、短视频热潮下高中生德育应对策略
(一)学校德育的范式转型
学校需要突破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方式,将短视频传播规律作为切入点,从而重构教育行业的生态模式。首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媒介素养+价值引领模块体系,开设出《短视频时代的信息甄别与价值判断》选修课程,系统性教授德育内容,例如识别标题党、分析算法逻辑,并且与主流价值观做好阐释分析,例如使用(短视频案例对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实践差异)。例如,可以将思政课转化成为短视频案例工作坊,选取不同的片段来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可以感知的叙事场景。此外,针对碎片化的认知缺陷,开发出“短视频+深度学习”融合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使用短视频来梳理历史事件脉络,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长内提
炼核心逻辑思维体系。
(二)家庭德育的角色重塑
家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以往的屏幕监管者装扮能成为数字成长陪伴者,通过打造出不同的教育模式与陪伴方案,积极化解高中生短视频沉迷的风险。另外,使用番茄钟的方式来让学生使用短视频放松,例如专注学习45 分钟之后可以兑换 15 分钟短视频时间,再配合青少年模式共同管理密码,让家长与学生能够在协商期间建立起规则意识与想法。数据显示,实施此类教学模式的家庭当中,学生日均短视频使用时长已经从2.3小时降低到1.1 小时,并且对于这一制度的抵触情绪很低。另外,可以建设出短视频共学场景模式,家长将会积极关注学生的观看内容,例如共同观看《国家宝藏》系列短视频并且探讨文物对国家、社会、文明的意义,将娱乐时间发挥出更多的文化教育作用。例如,在某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亲通过与学生合拍“爷爷的生活”短视频,在短视频当中渗透“劳动光荣”的教育理念,避免学生出现零花钱攀比的行为。除此之外,家长需要率先提升媒介素养,尤其是短视频方面,避免学生过度沉迷短视频,使用示范的方式重新建构家庭数字伦理模式[3]。
(三)社会德育的生态优化
社会各界需要协同构建出短视频时代的德育友好型数字环境,在技术规制层面,积极推动平台建立起青少年内容分级审核工作机制,使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过滤低俗、扭曲价值观的内容,开发出“反茧房算法”,确保青少年在接收兴趣内容的同时,强制推送15% 的多元观点视频。某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探索模式”之后,学生接触多元思想的比例提升 40% ,极端化观点认同度下降 28% 。在内容供给层面,政府与教育机构必须积极主导高质量德育资源生产,打造出青少年专属浪漫矩阵。例如,教育部联合B站推出的“德育微课短视频库”,将想法知识转化成为动漫短句,用UP主访谈形式解读工匠精神,单视频平均播放量超过 500 万次,互动率达到传统德育宣传片的 3.2 倍。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理念的更新优化,短视频将会成为高中生德育的核心阵地与主要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出短视频教育的优势与好处,将内容作为核心,以技术作为支撑,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让高中生可以在短视频的浪潮当中不仅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性,也可以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与尝试,短视频热潮将会成为积极推动高中生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支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凌. 心理学视域下短视频对高中生学习力的激发与培养[J]. 教书育人,2024,(23):9-11.
[2]史今.基于短视频媒介的高中生文化自信提升班会课策略探索——以高中“珍贵的自我”班会课设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4,(06):41-44.
[3]孙宏艳.视频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学习——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轻知识研究报告[J].人民教育,2023,(2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