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搭乘文艺新列车,奔赴时代新征程

作者

由新叶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文化活动中心

引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步入新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塑着文艺创作生态,多元文化的交融激荡催生着艺术新形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既要立足传统文化沃土,又要拥抱科技创新浪潮;既要扎根本土文化,又要胸怀世界视野。本文以"文艺新列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并就如何推动文艺创新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艺新列车的时代特征

1. 数字科技赋能推动文艺创新向前

时代的列车飞驰向前,科技为车轮持续注入新动力。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正在重塑文艺创作、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催生了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艺样式和表现形式。一方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被广泛应用于文艺领域,将想象变为现实,极大拓展了文艺表现的疆域;另一方面,数字平台日益成为连接文艺与大众的桥梁纽带,使文艺作品触达受众更加便捷高效。这意味着,驾驭好科技这个新引擎,以数字赋能推动文艺升级,已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

2. 多元文化融合打造艺术新生态

文化多样性蕴藏着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灵感源泉。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多元文化交织激荡,彼此借鉴融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交流新格局正在形成。一方面,各具特色的艺术形态跨界渗透、互鉴共生,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声愈发强烈。这启示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拥抱世界,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寻求共同发展,共同打造更加多彩、创新的艺术生态[1]。

3. 文艺创作理念升级开启新征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引领文艺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新时代对文艺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创新发展已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忠实于人民是新时代文艺的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最美好的文艺献给人民,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新的征程上,文艺创作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创新养分,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继承发展中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生命力。这要求我们破除思想桎梏,勇于创新创造,努力攀登文艺创作新高峰[2]。

二、搭乘文艺新列车,奔赴时代新征程

1.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创新体系

文艺创新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与引领,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对文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入基层发掘优秀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广阔平台。其次,重点关注中青年文艺人才的成长,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创作研讨会、组织实践培训等方式,为青年才俊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最后,加强文艺人才思想引领工作,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个人才华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同时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开放协同的文艺创新体系,为文艺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文艺评价体系,设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发文艺人才创新活力。通过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3]。

2. 构建多维传播格局提升传播效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文艺传播生态,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和接收习惯,"指尖上的文艺"已成为文艺传播新常态。面对这一重大变革,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顺应文艺传播移动化、社交化等新趋势,积极探索"互联网+文艺"新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文艺内容制作水平。注重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与沉浸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让文艺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播格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融合媒体的传播优势,社交媒体的互动特点,形成强大传播合力。加强宣传文化部门与文艺单位的协同配合,推动优秀作品在各类平台、各种渠道全方位展示。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通过创新传播手段、重构传播格局,实现对国内外受众的全域覆盖、全时贴近,不断提升中国文艺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 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激发创作动力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导向和体系支撑,建立健全文艺评价标准,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充分发挥专家评价、大众评价、市场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受众反响、市场表现等多个维度纳入评价范畴。同时创新评价方式方法,采用观众满意度调查、社交媒体口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科学评价手段,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此外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提升评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优秀作品宣传推介力度,借助评论力量引导创作方向。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流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充分体现文艺创作规律。完善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创作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激发文艺工作者创新活力。深化文艺评价改革创新,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文艺创作健康发展。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推动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作氛围,形成良性创作生态,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

结语:时代的列车正疾驰向前,数字科技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浪潮为文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艺工作者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精华。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传播手段、优化评价体系,文艺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让艺术之花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绽放异彩,在文化交融的春风中焕发生机,为新时代谱写更加绚丽的文艺篇章,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潮.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文艺新境界[J].魅力湖南,2024,(03):6-8.

[2]刘淼.展示新时代新征程 气象[N].中国文化报,2024-02-20(001).

[3]李屹.铸就新时代新征程 [J].旗帜,2023,(03):11-13.

[4]奋力铸就新时代新征程文艺新辉煌[N].中国艺术报,2023-02-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