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自恋人格的影响及应对

作者

李桦

厦门推易达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龙岩 361009

“自恋”(narcissism)这一说法,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神话里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他因深深地恋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憔悴离世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从精神病态以及临床学的视角对自恋展开定义。他们觉得自恋属于一种病态的人格障碍,其主要体现为过度夸大自我的重要性与独特之处、存在不切实际的权利之感、对赞美有着极度的渴望、具备剥削他人的倾向以及表现出傲慢等特征(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2013)。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着手从非临床的角度对自恋展开探究。社会-人格心理学家把自恋视作在普通人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连续性特质变量,觉得自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夸大表现,同时这种特质较为脆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的评价,还自认为应享有特定的特权与待遇,属于一种较为宽泛的人格结构(Morf &Rhodewalt,2001;严顺勤,张宁(2009)。

临床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均察觉到,自恋人格同早期人际间的互动以及自体内部的发展成效存在关联,所以都将关注点投向了对自恋发展起源的探究。在自体心理学理论中,Kohut 强调自恋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在他看来,自恋是一种尚未分化的精神能量,其根源是力比多,起初这种能量作用于自我,他将此称作原始自恋。据此能够推断,在此理论里,自恋可被视作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在后天过程里,要是投向客体的爱意遭遇挫折,这种向外的爱便会折返至自我,这种情况被称作继发性自恋,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病理性自恋障碍。由此可见,原发性自恋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是后天的挫折引发了病理性自恋。在个体的发展进程里,“后天”因素作用下,自恋的影响呈现出“摇摆的两极”状态,也就是在适度的自恋情感联结与恰到好处的挫折之间来回摆动,进而推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依据Kohut 的研究能够得知,过多的关爱以及过度的创伤均无法促使转变的内化作用得以实现。过多的关爱致使调用记忆的进程缺乏发生的机会,而过度的创伤使得个体完全不具备调用记忆经验的能力。像上述提及的那些不合理挫折,或者是父母教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均会对孩子自体的塑造造成影响,进而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状况。

通常来讲,在儿童发展初期,家庭充当着社会化场所的角色。理论研究者以及临床心理学家均指出,个体在早期阶段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是自恋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一情况,存在两种主要的理论观点: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

从某个角度而言,社会学习理论主张,过度宽松的养育模式是自恋人格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Millon 与Everly在1985 年提出的观点和Kohut 相契合,他们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表明:自恋所呈现出的浮夸特性源自生命早期养育者的娇惯以及过度放任。具体而言,过度宠溺的养育模式会致使自恋现象出现,这是由于该模式让个体觉得自身处于更高地位,无论自身行为如何,都理应获得特殊待遇。此类自恋人格所具备的浮夸与特权感特征,正是在养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刘双与张向葵于2008 年提出,个体自我评价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点在于儿童对社会价值标准的获取,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儿童慢慢掌握依据社会价值标准来对自身能力价值展开评价的方式。儿童自我的社会化进程受到外在评价与内在自我调节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个体自恋人格得以塑造。

谈及放任与过度宠溺,有研究指出,成人自恋者回忆称,在其童年阶段,父母未曾给他们设定界限,对他们过度夸赞,将他们视为拥有超凡才能之人,给予了过多表扬,同时很少对其进行批评。2015 年开展的一项针对565 名儿童及其父母的纵向研究,历经四次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滞后分析得出,童年时期父母的过度评价造就了个体的自恋人格。随着时光流转,这些社会化经历会使得儿童将这种优越感内化为自身的认知,进而成为自恋的关键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自恋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观点表明,自我是在社会交往活动里依据他人对自身的反应与评价构建起来的,它不只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产物,个体通过察觉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来获取对自我的认识,塑造自我观念(库利,1940)。

另外,依据精神分析理论,父母对孩子关怀的缺失以及管控的过度,会促使儿童自恋的产生。那些未能给予孩子足够温暖与关爱的父母,很少向孩子表达赞赏或积极情感,在此情形下,孩子为了抵御这种无价值感,便会构建起一种膨胀且夸大的自我认知,最终发展成自恋人格(Kernberg,1975);Thomaes et al., 2013)。

综上所述,不管是临床观察还是实证研究,均对Kohut 的看法予以了证实,也就是说:自恋是一种由于亲子关系出现损伤(镜映过多或过少)而导致的自体缺陷以及继发结构(防御、代偿)方面的问题。若父母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或管控的方式,又或者让孩子独自去应对现实中的难题(表现为严苛对待或疏于照顾),这均可能致使孩子在自体发展过程中遭遇困扰,进而引发自恋障碍。

究竟何种家庭教育方式适合自体发展呢?

(一)父母角色定位准确,边界清晰

于家庭教育而言,家长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极为关键。对于孩子而言,唯有家长先明确自身身份,孩子才能找准自身定位。相反,孩子的角色将被其他角色夺走。例如在 些家庭里,会让孩子扮演夫妻角色里的“另半”;亦或是角色互换,父母以孩子的角色自居, 孩子去承担原本属于父母的角色与职责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到界限分明,也就是尽可能将问题置 限范围之内加以解决,不出现越界情况。举例来说,夫妻间产生的问题应当被限定在夫妻范畴的界限内加以解决,防止将孩子牵扯进来用于“平衡”矛盾,或是把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

作为孩子的理想自我,父母必须以自己为榜样。家长应尽力感知孩子的内心感受并给予积极回应,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天性,防止将孩子当作弥补自身人生遗憾的手段。

(二)父母以接纳、爱、参与的方式养育孩子

若父母以接纳、关爱且积极参与的方式来养育子女,那么这些孩子往往会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在人际交往方面更为擅长,展现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在学业上取得更多成就。孩子自尊的积累,有时妈妈注视孩子的目光、与孩子交流时的语调比言语本身更为关键,若其中饱含爱意、信任与赞赏,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Kohut 察觉到,所有诸如上述能让孩子自尊得以累积的因素,都会被内化为层次更高的自恋基础,涵盖创造力、幽默感,以及对自身价值与合理抱负的积极认同。众多研究已然证明:当孩子依据自身想法行事时,给予理解与支持;在其遭遇失败之际,给予共情与安慰,并赋予再次尝试的勇气,如此方能培养出拥有稳定自尊的孩子。

(三)尊重发展规律,适度控制期待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均遵循自身的规律,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充满童真的话语以及该阶段特有的成长特性。这些都是对个体开展引导教育的起始点与基石。倘若跳过某个阶段,看似进展加快,实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节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基于对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家长应懂得把控自身的期望。适度的期望能够成为亲子间的桥梁,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家长的关心;然而一旦期望过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不妨把目标设定得与孩子当下水平契合,在外界和孩子之间,尝试充当一个“压力缓冲垫”或者“信息过滤器”。

(四)家庭教育中防止溺爱,防止过度评价孩子

在当今时代,家长们愈发关注子女的成长,可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却对子女的正常成长形成了限制,妨碍了子女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对孩子成长历程过度介入,或者给予过多却要求过少。所以,家长需格外留意,孩子的生活能力是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在孩子确实需要父母协助的时候,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而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不再依赖外界助力时,家长应当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自立能力。若不然,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这无疑就是溺爱。

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容易受家长评价的影响,无论是给予过高评价还是过低评价,都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给予过高的评价会将其不足之处掩盖,易致使儿童滋生骄傲自满、自我感觉极佳的状况;若是给予过低的评价,会致使儿童形成自卑心理,产生易感特质,还易引发隐性自恋。所以,家长最好尽可能公正地对子女予以评价,多为子女的成长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提议。

(五)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中心,教育孩子善待挫折

为了有效避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同辈群体乐于分享、平等地待人接物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既不消极悲观或者过分贬低自己,也不只找客观理由,而是认真反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自体的分析》,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2]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 高爽 张向葵,儿童期自恋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展望,应用心理学,2018;

[4] 白莉,简述养育方式对自恋人格的影响,家庭医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