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与心理一体化训练初探
程橙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丰台 100072
目前,在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游泳课程。游泳训练要求较高,通过体、技能训练,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准。心理训练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个体心理活动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具备所需的心理素质的一种特殊的训练活动。体、技能训练要与心理训练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游泳训练效果,还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
一、构建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
1. 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领域的人才,在培养上需要高度重视,以体育人是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游泳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同时经过有效训练在心理适应能力上打好基础。心里训练不仅是为了应对学生训练时的心理调适需要,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达到训练最终要求。因此,游泳训练中,除了锻炼学生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培养专业技能,更应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其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团队融入的能力。
2. 适应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
目前,在一些院校游泳课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熟练度,将个体体能、技术训练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而对意志力、团结协作等能力关注较少,这种训练方式较不利于学生成绩的突破及个人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实际需求。通过游泳训练中有机融入心理训练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从而增强学生自身心理调适及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良好心理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各类复杂情况下较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水平,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
二、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本质是围绕实现训练身(体能、技能)心(心理)统一的目标。该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核心: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学评价、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提升体技能水平及心理素质。即在体育训练开始后对参训者进行心理学评价,查找训练中的心理问题并在体育训练中进行心理及体技能训练手段进行干预,解决问题,提升参训者体育成绩、心理素质。
三、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初探
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游泳训练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和心理干预方案以及实施一体化训练的过程与模式。
1. 游泳训练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游泳训练一般包含专项体能训练和游泳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专项体能训练的效果是游泳成绩取得的基础,技能训练的效果是游泳训练成绩的关键。两者都很重要,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明显发现,在这两方面训练中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且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够通过身体反馈、精神状态等表现出来。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⑴专项体能训练中的动机问题
对于体育训练来说,训练动机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游泳训练来说,成绩好坏的基础就是专项体能素质。由于专项体能素质训练比较辛苦和枯燥,部分学生容易缺乏训练动机,主要表现在不想参加训练或者训练无精打采。
⑵专项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品质问题
游泳的专项体能素质训练包含且不限于专项力量训练、无氧耐力训练、有氧训练、灵敏及柔韧训练。以上训练的强度都很大,尤其是无氧耐力训练的辛苦程度导致部分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存在意志品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完成训练量或者完成质量不高甚至中途放弃。
⑶技能训练中的动机问题
在进行游泳技能学习训练时,当学生对当前所学的某项技术产生很大的兴趣时,训练动机就比较好,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听教师的动作要领讲解 , 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 , 对所讲的技术要领能认真地分析领会。练习起来也能刻苦认真 , 一丝不苟。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 , 对所学技术动作握的比较快。如果学生对当前所学的某项技术兴趣不大时 , 对学习和练习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 心不在焉 , 采用草草对付的状态。这样不仅听不进动作要领,延误了练习的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差。主要表现为在训练中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丧失明显、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差别感受性降低、思维迟钝、反应缓慢。
⑷技能训练中的胆怯心理问题
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内容不能全面的理解,甚至产生一种畏难状态,同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就会出现胆怯心理。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 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学生技术动作变形,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严重的会造成伤害事故。还会产生对某种动作的恐惧心理,从而引起对所有学习内容产生畏惧、厌倦情绪。
⑸技能训练中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部分学生由于在刚刚完成的一项训练中表现不佳,产生挫败感,过于关注回忆错误过程,导致错过了新内容的学习及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中关注度不够,过于纠结结果和之前出现的问题。
2. 游泳训练中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⑴体能训练中的动机培养
一是合理运用训练手段。在体能训练中可以采取积极强化和消积强化两种方式。例如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积极强化的方式:本次训练共 5 组 50 米,每组要求 35 秒完成,如果第 4 组在 32 秒内完成,第 5 组可以不训练。消积强化的方式:本次训练共 5 组 50 米,前 4组要求 35 秒完成,最后一组要求 32 秒完成,如果超时,增加 1 组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学生已经尽全力,但未达到时间要求,可以免加训。在训练过程中要将积极强化与消积强化交替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二是变换训练方式和训练环境。在训练中要进行训练方式和训练环境的变换。例如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 50 米游距,学生很快就会觉得训练枯燥,失去兴趣。所以在训练中可以与 25 米冲刺游相结合,另外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不一定非得在游泳馆,可以进行陆地田径场的200 米跑、400 米跑训练,变换训练环境,学生的枯燥感就能降低了。
三是动机气氛的营造。在训练中集体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集体充满激烈的竞争,学生间相互比较,同时又互相鼓励,这样就营造了比较好的动机气氛。气氛好了,大家在这个环境中就会心无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到训练中,在心底打下“比、赶、帮、超”的烙印。
四是在教学训练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全过程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体育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⑵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力培养
一是明确训练目标。在训练开始前,设定好清晰、具体的训练目标,能够有助于学生保持专注、增强训练动力,更加的投入到训练中。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克服困难和
对目标的坚持,达到增强意志品质的目的。
二是结合情感培养,推动意志行动。学生对训练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是培养学生意志的强大动力。在训练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也很重要。同时,教师要在锻炼意志的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暗示。
三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磨练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训练中,应向学生提出一定难度的任务,设置困难由小到大,使学生感受到意志的考验,逐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⑶技能训练中的心理问题解决
游泳训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心理准备条件—有无掌握动作的愿望和勇气;身体素质条件—是否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所能及;技术条件—是否掌握了动作的规律(动作要领)。这三个条件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有时因心理胆怯,导致肌肉过分紧张,而不能按要领完成动作;有时因体能素质水平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准确地完成某一个动作,反过来又使信心动摇;有时也会因要领掌握不当,出现多余动作而事倍功半,影响动作的完成和信心的建立。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正确运用训练方法手段,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思想。
一是全面强化基本身体素质。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可以结合游泳教学内容安排某些身体素质训练,如协调性、技巧性的动作等或增强上肢下肢速度力量的项目,同时针对个别差异及其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使学生做到力所能及。
二是改革教学步骤及方法。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如蛙泳教学中,一般为学习蛙泳腿技术、学习蛙泳臂技术、呼吸配合技术、完整技术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及巩固提高动作质量,教学中按照相应学时逐步推进。但蛙泳成绩的重中之重是对水效果和呼吸配合这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可以针对学生情况,加大蛙泳腿技术及呼吸配合技术的时间投入,确保蛙泳腿对水效果及配合的高效性再进行下一项训练内容,否则基础打不牢,待完整动作学完后成绩水平不高。同时建立“科技助训”的教法体系,按照课前、课上、课下三个阶段,建立科技含量高的教法体系:课前导学,学生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学理论;课中讲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讲多练练技术;课下促学,延伸强化训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练基本技术练专项体能。
三是加强辅助、降低难度训练。教学方法、手段要因人而异,分析每个人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指出改进、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动作差的学生,教师要实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安排相应的辅助训练,对于掌握动作慢的学生可以先进行降低难度训练,培养建立学生训练自信心。真正做到精细化训练、个性化组训。
四是训练坚持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游泳动作的教学采用先分解再连贯的方式。对于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分解训练、辅助训练、降低难度训练,设立合理的目标。当学生一步步达到目标后,自身的自信也就培养起来了。例如:蛙泳训练中蛙泳腿技术是一个比较难的动作,很多学生初学时无法完成或者对水效果不好。训练时可以采用模拟练习、降低难度的方法,先地面模拟练习,再半陆半水练习,最后水中浮板练习,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肌肉感觉又能逐步建立其自信。
五是增加交流鼓励。教师要在课上、课后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查找其自卑心理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训练内容和目标。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解决学生的技术动作问题,建立正确的动作感觉,还应深入进入学生的内心,针对重点人针对性进行思想疏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学会应对训练、工作、生活中压力和挑战。另外,在其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时,都要进行表扬鼓励。
六是采用分层分级、严格科学施训,解决焦虑的消极感知。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基础不同、程度不同、快慢不同,进行分层、分级实施教学,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质效,减少训练伤。尤其是要减少训练伤,这就要求教师科学组训,不蛮干,落实防伤减伤措施,提升伤病预防能力。同时坚持各阶段测试,利用训练初期、训练中期、训练后期三个阶段摸底成绩建立训练档案,进行分组名单动态调整,为科学施训提供依据。另外要加强运动伤预防培训,组织学生运动伤预防及伤病后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培训。利用以上方法来解决学生的焦虑消极感知。
3. 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⑴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实施过程
首先对游泳训练个体进行心理学评价。通过对游泳训练体能及技能训练的观察评价,对受训个体进行心理学评价。主要从训练态度、情意表现、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次查找问题、进行干预。通过评价查找个体的心理问题,利用两种途径进行干预。第一种是通过心理训练手段进行干预,第二种是利用体、技能训练进行干预,解决心理问题。
⑵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
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成因素有:发现游泳训练中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干预解决问题、利用体技能训练干预解决问题。即通过游泳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学评价查找出个体在游泳训练中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措施,通过心理干预和体技能训练干预解决问题,使心理训练为游泳训练服务,在进行游泳训练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两者互为结合,两者共同提高。
通过研究发现,我们认识到游泳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模式对于学生的游泳训练和心理训练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更好的将游泳训练和心理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实验对照发现,在游泳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体、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两方面的干预来解决问题,最终能够提高整体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游泳训练的过程中无形的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主编 . 运动训练学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2]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 运动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
[3] 张积家主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 郑建银、黄林杰、黎镇鹏 . 体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