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幼儿园STEAM开发实践研究

作者

张瑾 万超 冯琳琳 张子君

沈阳大学 沈阳市浑南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 沈阳市浑南区第一小学

引言

全球化下非遗保护难,辽瓷技艺价值高,而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教育割裂。STEAM 教育与非遗活态传承契合,国外虽有将传统工艺融入 STEAM 课程的成功案例,但针对学前阶段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以辽瓷为切入点,建三阶段教学模型,探索融合策略。

一、核心概念剖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特定群体活态文化遗产,据联合国公约,核心含世代记忆、演进实践及文化空间依存。学前教育中,特指适配幼儿认知、承载文化基因的传统技艺与民俗。分五类,辽瓷属传统手工艺,含原料配比等,油滴釉制作可融入幼教。其教育价值在传承与创新,辽瓷制作中物理变化观察等,能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幼儿可操作体验。

(二)STEAM 教育理念

STEAM 教育整合科学、技术等五个学科,以项目实践整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幼儿园阶段侧重借体验式学习激发探索兴趣,核心理念为知识整合、实践导向与创新延展(如陶艺融多学科)。相较传统幼儿教育,其教学空间、课程内容与评价标准均有转变,更贴合幼儿认知,常以游戏化项目为载体,辽瓷工序可转化为阶梯式探究任务,为非遗课程转化提供支撑。

(三)辽瓷技艺

辽瓷技艺是中国北方陶瓷艺术代表,为国家级非遗,含完整工艺流程与独创艺术表达,承载契丹与汉文化交融内涵,具科学探究价值。其制作含四大环节:原料选采涉地质与材料知识,成型用轮制等技术,装饰显艺术智慧,烧制含理化变化观察点。

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开发设计

课程开发围绕"文化感知-科学探究-创意实践"三阶段模型展开,将辽瓷技艺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的STEAM活动。设计时注重传统工艺的适龄性改造,通过简化流程、突出体验、强化互动等策略,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悟。

文化感知阶段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在班级区域设置"辽瓷工坊"体验角,陈列素胎坯体、釉料样本等实物,配合步骤图解说明烧制过程。开展"探秘辽瓷"主题活动,通过触摸陶土感知材料特性,观察釉色变化激发好奇心。教师设计“陶瓷小剧场”,用布偶演示辽瓷历史故事,帮助幼儿建立文化认知基础。创意实践阶段搭建多元表达平台。开展"纹样设计师"活动,将传统莲花纹简化为几何图形贴纸,幼儿通过组合拼贴完成装饰设计。

(二)课程实施

文化感知阶段,设“辽瓷工坊”体验角,展辽瓷仿制品并提启发性问题,聚焦幼儿对辽瓷美与制作奥秘的兴趣。核心环节引导幼儿深度感官探索,将陶土与釉料并置,助其初步理解“塑形-施釉-烧制”工艺逻辑。借预设布偶道具和场景背景板演绎历史情境,在剧情关键点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古人智慧与艰辛,提炼要素让叙事结构化。最后总结辽瓷材料、工艺步骤及文化价值,强调传承意义,明确后续美工区陶土造型探索与亲子资料搜集任务。

科学探究阶段,以探究陶土含水量与塑性关系为核心,在科学探索区操作台展示三组标号陶土,用对比性提问激发幼儿观察外观差异的兴趣。随后分发塑料板、 毛巾及辅助工具,组织幼儿分两阶段操作:第一阶段让幼儿触摸三类陶土,描述质地差异, 关联; 第二阶段引导进行揉捏、拍打、模具造型等标准化操作,观察形变难易度, 通过追问推动思考含水量对塑性的影响。探究中鼓励同伴交流,适时介入纠正。总结环节组织幼儿围坐分享结论,归纳核心规律。延伸活动安排幼儿将作品放指定区自然风干,提示观察干燥时的收缩、开裂现象,开放区域探索建议以维持探究延续性。

创意实践阶段,在美工区“我的辽瓷”创作环境中,引导幼儿观察传统莲花纹范例,通过提问聚焦纹样对称性、几何构成及文化寓意,激发创作动机。随后分发陶艺素坯、安全工具与几何图形贴纸,明确用几何图形重构莲花纹的任务。创作时分层指导:基础层引导用贴纸拼贴探索对称布局;进阶层鼓励叠加颜料、刻划线条丰富层次;创新层支持设计个性化变体,对操作困难者拆解步骤或简化工具。作品以画廊式陈列,组织幼儿简述设计逻辑,延伸区域探索与角色扮演活动,同步布置亲子任务深化文化传递。

三、后续课程发展

(一)创设非遗文化体验角

建议在班级区域设置非遗文化体验角,陈列辽瓷素胎、釉料样本等实物材料,搭配步骤流程图解。墙面布置可设计互动式文化展板,让幼儿通过移动温度标签观察模拟釉色变化。定期更新"小小匠人作品展",用幼儿创作的陶艺作品布置微型博物馆,激发成就感和持续参与意愿。

(二)设计感知探究创新课

初级阶段开展陶土塑形、釉料观察等基础活动,如调配食用色素与面粉制作模拟釉料,观察不同配比的颜色效果;高级阶段鼓励创意表达,指导幼儿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结合,如在陶盘边缘添加个性化指纹装饰。(三)亲子合作玩转陶艺

建议每月组织亲子陶艺工作坊,设计适合家庭操作的手工包,包含陶土、安全工具和步骤卡。开展"非遗小记者"家庭任务,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寻找生活中的陶瓷制品并拍照记录。建立班级陶艺作品漂流册,让幼儿轮流带回家分享创作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家庭场景中的自然渗透。

(四)动手学习简易非遗

教育部门应组织非遗传承人与幼儿教师联合教研,将复杂工艺转化为适龄活动。例如将拉坯分解为揉泥、塑形、装饰三个教学模块。建议幼儿园建立STEAM 资源库,收录典型活动案例视频和材料包清单,方便教师直接选用。

(五)打造非遗科学小课堂

课程设计者可借鉴"青花瓷科探之旅""剪纸中的数学密码"等成功案例,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的STEAM 元素。例如在泥塑活动中融入重心平衡探究,在传统染色技艺中开展色彩混合实验。注重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操作任务,如用几何积木拼搭辽瓷典型器型,帮助幼儿理解造型特征。

(六)明确教育实施三原则

文化传承要避免简单模仿,应鼓励幼儿在理解基础上创新;材料选择需兼顾安全性与探究性,可用橡皮泥替代高温陶土进行造型训练;评价重点应放在过程性表现,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中的成长轨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设立非遗 STEAM 教育专项,支持幼儿园与本地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四、结语

本研究将辽瓷技艺融入幼儿园 STEAM 教育,以三阶段模型促幼儿非遗理解与创新能力发展,还提出适龄性转化三原则与三位一体培养策略,提供可复制模式。研究为地域课程提供方法、为非遗活态传承辟新径。

五、参考文献

[1]叶生,吴傲冰,王萍著.幼儿园 STEAM 教育的本土化实践[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74-92.

[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价值与路径:基于 STEAM 课程与游戏实践[M].南昌,202252-83.

[3]辽宁省硅酸盐研究所供稿.辽瓷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 45-92.

[4]敏承华,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2):111-123.

[5]冯芳,何丽君.STEAM 教育理念下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路径[J].江西教育,2025,(04):16-18.

[6]基于珠海“非遗”文化的幼儿园STEAM 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学报,2024,(130)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辽瓷为例(项目编号:SYSK2023-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