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

作者

戴淑芳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长乐乡中心完小422100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一)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如传统习俗、民间技艺、家风家训等,这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依托当地乡土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通过讲解乡村的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展示剪纸、编织等民间技艺,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树立文化自信。

(二)培育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乡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起点。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比如,通过对比乡村过去与现在的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支持;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关爱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个人对家乡、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树立 “爱家乡、爱祖国” 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塑造良好品德,促进人格健全

乡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围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核心道德规范,结合乡村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开展教学。例如,通过讲述乡村中邻里互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团结互助的品质;通过模拟 “乡村集市购物”场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同时,课程还能关注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学会与家人、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当前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

(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乡村小学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培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把握课程的育人目标。此外,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对新型教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课程育人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脱节

当前部分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多以城市生活场景为主,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差距。例如,教材中涉及的 “城市公共交通礼仪”“社区垃圾分类” 等内容,乡村学生缺乏直接体验,难以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未能结合乡村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补充,会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无法满足乡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 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缺失

受教学条件和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多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课程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走访乡村榜样人物、参与乡村公益劳动等。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影响了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一)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的配备力度,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乡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乡村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内容涵盖课程标准解读、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可建立城乡教师帮扶机制,让城市优秀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线上授课、到校指导等方式,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贴合乡村实际

教师应结合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本土化改编与补充。例如,将教材中 “城市社区治理” 的内容替换为 “乡村村委会管理”,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治理模式;增加 “乡村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中的法治常识” 等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乡村学生的生活。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资源,如将乡村的红色故事、优秀家风、民间道德榜样等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

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创设 “乡村邻里矛盾调解” 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沟通技巧和道德规范;结合乡村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要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开展 “乡村文化探寻”“关爱空巢老人”“乡村环境清洁” 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培养良好品德,实现 “知行合一”。

四、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传承乡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塑造良好品德的独特育人价值,是助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虽面临师资薄弱、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但通过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未来,乡村小学应进一步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培养具有乡土情怀、家国意识和良好品德的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姚辉华.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J].天津教育, 2024(24):43-45.

[2] 王燕红.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 2024(24):49-51.

[3] 康佳.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研究[D].山西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