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李春美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677600

随着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中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已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素养培育。语文课程作为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思维品质和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其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价值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融合设计,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通用知识层面,难以与专业场景中的技术交流、文档处理等实际需求对接,导致学生在职业场景中面临 “有技能缺表达”“懂操作难沟通” 的尴尬局面。

一、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冲突性是显著问题之一。中职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人文精神的渗透;而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这种目标上的差异使得融合教学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学导向,容易导致教学活动顾此失彼,既无法充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可能影响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进而让融合教学陷入目标模糊的困境[1]。

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足是另一突出问题。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多围绕经典文本、文学常识和通用语言技能展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基础性;专业课程的内容则紧密围绕特定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两者在内容体系、知识结构和表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天然的衔接点。这使得在融合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将语文知识与专业内容有机串联,容易出现内容拼凑的现象,无法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影响融合教学的深度与效果。

二、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对策

(一)构建 “双线并行、互促共生” 的教学目标体系,实现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协同培育

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需打破单一目标导向,建立 “语文素养培育”与“职业能力提升”双线并行的目标体系。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锚点,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拆解为适应专业场景的具体技能目标,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融入人文素养的渗透目标,使两者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通过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双线目标权重,确保在融合教学中既不弱化语文的育人功能,也不偏离专业培养的核心要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语言应用与人文思辨能力 [2]。

以中职数控专业为例,在 “机械零件说明书解读” 单元中,设定语文目标为 “准确提取文本关键信息、规范撰写技术疑问反馈”,专业目标为 “理解零件参数与加工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说明书中的术语、数据与操作规范,再结合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参数设置练习,最后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反馈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这样的目标设计,学生既提升了专业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又强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现了双线目标的协同达成。

(二)开发 “专业场景嵌入、语文要素渗透” 的融合教学内容,打造知识互通的内容生态

理论上而言,需打破语文与专业课程的内容壁垒,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共同梳理两者的知识交叉点与能力衔接点。以真实职业场景为载体,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解决专业问题的工具,同时将专业内容转化为语文学习的鲜活素材,构建 “专业场景中有语文、语文学习含专业” 的内容体系。

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 “护理病例书写” 教学模块中,整合语文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与护理专业的病例规范要求。先讲解病例书写的格式、术语规范等专业内容,再引入语文中的 “准确用词”“逻辑连贯”等写作要素,分析病例中常见的表述歧义、条理混乱等问题。设计模拟场景,让学生为虚拟患者撰写护理记录,要求既符合医学专业标准,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教师点评时,既关注病例中的专业数据与处置措施,也纠正表述中的语法错误与逻辑漏洞,使语文要素与专业内容在教学中实现深度融合。

三、结语

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一场基于育人本质的教学重构。从破解目标冲突到实现内容互通,其核心在于找到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共生点,让语言文字成为专业学习的 “脚手架”,让专业场景成为语文应用的 “练兵场”。这一过程既需要打破学科间的思维定式,也需要教师团队的协同创新。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专业教学中自然流淌,当专业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动能,中职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技术、会操作,又善表达、有情怀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具竞争力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柯淯林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J].成才之路 ,2024,(27):120-123.

[2] 杨溪 .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为例 [J]. 现代教学 ,2024,(1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