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苏珊·朗格的学术旅程

作者

田梦萱

沈阳音乐学院 110818

一、艺术与文化的早期熏陶

苏珊·朗格在学术探索的旅程里探究的哲学和美学理念并非孤立存在于理性思辨的建构中,而是在艺术与文化的深度滋养之下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持续不断地激发着她的创作灵感,让她在构筑抽象思维与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始终保 洞察。朗格具备的音乐与文学修养,不只是她学术旅途的起始基点,更是她深刻理解人类情感与认知机制的重要基石。

1895 年12 月,苏珊·朗格诞生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其成长环境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这对她后来的美学探索引发了深远影响。她的父亲安东尼奥·卡纳斯,虽为法律职业者,却怀抱音乐热忱,在家中频办音乐聚会。这种常态使得音符从小便融入朗格的生活感官,赋予她洞察声音的敏锐度。朗格年幼时即深入修习钢琴与大提琴技艺,此段经历筑就了其坚实的听觉艺术感知根基,为日后构筑广阔的哲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素材。

朗格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展现出的天赋异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的母亲艾尔斯·卡纳斯,她是诗歌的热忱追随者,把这份深刻的爱好与情感投入,孕育出女儿对诗歌韵律的敏感及鉴赏力。据了解,在朗格还处于懵懂且未能书写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口占诗篇,甚至能构思情节生动的戏剧脚本,其中有一出是关于女主人公力抗魔鬼最终获得全胜的想象,这种早年时期的文学实践,极大地深化了她对符号意指与象征表现的体会,为她将来涉足符号学、美学、哲学等智识领域进行纵深探索预埋了重要的根基。

二、自然界的影响与艺术哲学的形成

苏珊·朗格自十二岁起,便开始研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早期所接受的这种哲学训练,为她后来构建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精通英语、法语以及德语之外,还养成了系统化阅读,并归纳总结的学术习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他后续的哲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术探索过程中,朗格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她特别善于在日常生活里面捕捉哲学灵感,不管是在漫步之时还是外出旅行,都会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她工作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的笔记卡片,每一张都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看上去显得零散的记录内容,实际上是其理论体系构建过程里的重要素材。

朗格选择了远离喧嚣的山居生活,这种跟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状态,不但为她供给了精神层面的安宁,还成了她哲学思想的重要滋养来源。在静谧无声的自然环境当中,她专心于深度思考和理论创作事宜,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认知方式,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与宁静祥和为她的思想发展给予了自由的空间,最终推动她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哲学体系。正是这种和自然以及自我展开的深度对话行为,让她在符号学与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达成了理论创新成就,给美学与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三、形式教育与学术训练

1916 年,苏珊·朗格正式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求学,由此开启了其学术研究生涯。在哈佛大学著名逻辑学家亨利·M·谢费尔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系统接受了严谨的形式逻辑训练,还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段求学经历,为其后续深入探讨哲学基础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朗格在童年时期就展现非凡逻辑天赋,她曾解析一首德语童谣里的人物关系,对数量概念和逻辑关联展开富有洞见思考,这早期思维活动预示她日后对形式逻辑研究有浓厚兴趣。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哲学教授怀特海认可其逻辑推理能力,成了朗格学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肯定不仅验证她早年的直觉判断,更为其后续研究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朗格把形式逻辑的精确性拓展成哲学思考重要工具,让符号系统抽象特征与语言结构深层奥秘在研究中相互印证、彼此启发,这种跨维度思维特质确立了形式逻辑在其哲学体系的独特地位,也为她构建符号论哲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结语

苏珊·朗格的学术生涯可被视为一场深具系统性与创造性的理论建构历程。自童年时期在音乐与文学中获得的感性启蒙,至青少年阶段对哲学与符号学的自觉研习,直至最终构建出一种融合多学科视野的符号论美学,朗格的学术探索始终立足于对人类情感本质与认知机制的深刻洞察。

她以独特的跨学科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界限,将艺术、逻辑、自然与符号有机整合,建立起一种既具高度思辨品质,又不失感性厚度的美学体系。朗格的一生体现了理性与诗性的深度融合,并在孤独与沉思中持续探求真理。其学术遗产至今仍为我们理解艺术、符号与心灵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着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年.

[2]陈静.艺术与人的生命存在——苏珊•朗格的文化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

[3]陈静.苏珊•朗格的艺术本体论[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

[4]曹亚辉.苏珊•朗格的艺术形式观[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5]戴晨嬿.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音乐美学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6]郭婷婷.卡西尔艺术符号观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20 年.

[7]葛亚萌.苏珊•朗格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2 年.

[8]李欣人.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9]罗玉红.苏珊•朗格音乐美学思想探析[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10]沙凯.苏珊•朗格符号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年.

[11]吴水平.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4 年.

[12]袁志.苏珊•朗格美学思想初探[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

[1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光、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1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