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校”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李婵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510507

一、引言

学前教育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儿童身心发展及终身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亦对人才培养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的培养模式,传统上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以及家庭与学校沟通协作能力薄弱等问题,当前学前教育行业面临的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二、“家-园-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价值(一)“家-园-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家、园、校”三者融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造就适应学前教育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家庭、幼儿园及学校三方的紧密互动与联合,拆除双方之间的藩篱,探索实施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优势互补为手段、协同合作为目标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在既有的操作体系内,家庭、幼儿园及学校三者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结构,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执行、实践训练及人才评价等各个阶段,实行全维度的合作与交流互动。

家长依托学校实施的家校互动项目, 为学生营造实践与观察的氛围,为学生全面把握幼儿家庭背景及其教育特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教 核心地位,为学生搭建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及实践工作平台,在实践 教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凭借其专业教育专长,促进教育进步, 对课程体系实施系统化优化,探索与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专 间展开紧密合作,实现相互推动与共同进步,构筑成为一个连贯的统一体,共同努力实现 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成长与卓越发展。

(二)“家-园-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1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既有的教育培养体系内,在学术培养过程中,学生群体普遍接受理论知识的训练,直至幼儿园实习阶段,始得接触并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学术研究与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分离态势,家庭、园林与学校融合的教育体系,将实践教学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同步进行理论知识的习得,依靠家庭与幼儿园所形成的实践渠道,迅速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领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2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实操技能,从事相关职业者必须拥有出色的家庭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教育创新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家庭、园林与学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筑了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舞台,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协作中,有效增进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的锻炼途径,把握家长诉求与幼儿成长特性。在幼儿教育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阶段,参与班级管理、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等环节,提升保教人员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水平,进而全面增进职业能力水平。

三、“家-园-校”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一)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三方教育资源整

1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块

实施“家庭—社区—学校”三者结合的教育培养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革新与升级,在课程规划维度,在一般性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增强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占比,设立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培育课程、幼儿园教育实践课程等特色教学模块,在家庭与学校联合教育课程板块,邀请家长代表及幼儿园教师联合进行教学活动,探讨家庭教育理念与家园协作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对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教育模式的认知与实施能力。

2 融入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元素

将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其教育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课程讲授环节,深入挖掘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实际行为现象,探讨儿童早期心理成长之特性;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针对设计指导的学科课程领域,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实例进行分析,实施学生活动设计及模拟教学活动操作训练,特别邀请幼儿园教师群体进行教学评价与专业引领,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以增强其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匹配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阶段,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选取幼儿园实际发生的班级管理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与集体研讨,制定问题应对措施;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的游戏课程教学活动,开发游戏化教学背景,推动学生亲身参与游戏化教学互动,引导学子从儿童立场出发,探讨游戏设计及教学指导策略的优化路径。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高品质幼儿园构建稳固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建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定期派遣学生至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实践锻炼及岗位实习,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幼教工作者得以进入学校场所参与教学活动实施,向学生提供职业 规划咨询,实现校园师资资源的互通有无,倡导学生投身于家庭亲子活动实践体验,考察家庭教养背景下幼儿行为特点及其成长需求的认知与把握,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三)共建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强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衔接,促进学校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招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学背景的优秀教师兼职授课,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专职教育工作者协同构建的教学协作团队,从事兼职教学的教师群体拥有丰硕的实践经验积累,有效整合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之中;学校专职教师普遍具有坚实的理论学术背景,为兼职教师构建理论支持平台,依托专职与兼职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集体。

2 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安排教师赴幼儿园开展教学实践与锻炼活动,探究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诚邀幼儿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莅临我校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课程,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全面升级,探讨教师知识视野拓展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框架,举办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活动,阐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剖析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共同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显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完善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 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实施对传统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核心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制定综合型的人才成长评估体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本表述全面涵盖了实际操作技能、家庭沟通技巧、团队协作效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关键要素,在实操能力鉴定阶段,对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班级管理技巧及与幼儿家长沟通协作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在家庭交流情境中的沟通技巧评估范畴,采用家庭沟通场景模拟与家长意见反馈等手段实施评价。

2 引入三方共同参与评价

倡导家庭、幼儿园及学校三方协同介入学生评价体系,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成员应承担起对学生行为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的职责;幼儿园教育人员应对实习生在实习阶段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知识学习及课程参与度进行综合考量,实现第三方评估的深度融合,对学生的学术成绩与综合素养进行深入且公正的鉴定,提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坚实后盾。

四、“家-园-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

在“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融合,家庭、幼儿园及学校间的协同教育机制尚待进一步构建,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分配以及沟通协调等关键环节,三方间呈现出不一致性,现有沟通与协作体系未能充分实现渠道与平台的优化配置,合作执行过程中,信息传递不畅及工作环节紧密性不足,成为合作效率提升的瓶颈,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要素剖析。

2 资源共享存在障碍

家庭、幼儿园与学校均拥有各自的教育资源宝库,在合作实施阶段,资源共享遭遇重重制约,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与教育教学资源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教育机构在获取幼儿园实践性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局限;家庭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呈现出分散化的格局,难以实现整合与利用的全面性,资源共享的全面性存在局限,对“家庭-社区-学校”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在优势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3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上存在明显不足,家庭与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存在明显不足,在操作实施阶段,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遭遇各式各样的难题与考验,遭遇工作压力显著、与家长及幼儿沟通不畅等复杂情形,鉴于有效引导与全面支持机制的缺失,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困难任务的恐惧心理,实践实施结果与学习积极性的关联性分析。

(二)应对对策

1 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组建由家庭成员、幼儿园管理者及学校教职人员构成的联合育才工作小组,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三方主体职责进行细致的界定与分工,确立完备的合 关系实施纲要及操作细则,按期举办联合座谈会,深化三方间的沟通联系与交流互动,对合作实 行快速识别与解决,设立信息互通交流平台,打造家庭、幼儿园与学校间的信息互通与协同教育体系,保障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的顺畅实施。

2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学校、幼儿园及家庭应共同倡导并实践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念,推进资源整合进程,优化配置体系,高等教育机构与幼儿教育机构可协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集体编订教育教材与教学实例库;学校实践教学活动可依托幼儿园提供的场地与设备进行,对学子实施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安排;家庭构成了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阐述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对幼儿教育资源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社会资源与“家庭-社区-学校”教育体系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构建资源共享的长期稳定体系。

3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育机构需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宣传与行为引导,促使学生全面把握“家庭、社区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及其深远意义,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为学生实施必需的辅导与援助计划,协助学生克服所遭遇的难题与挑战,制定全面的激励政策体系,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实施荣誉性表彰及物质奖励的激励办法,将学生实践所得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结论

家庭、园所与学校相结合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型教育培养方案,采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策略创新、师资队伍协同构建以及评价体系健全等策略路径,实现家庭、幼儿园与学校三者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创新教育协同培养路径,全面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与实践水平。在实施该模式的具体操作阶段,亦面临协同合作机制尚不成熟、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采纳健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增强学生参与主动性的应对手段,该策略能够有效应对并处理上述问题,持续促进“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与持续发展。教育改革进程稳步推进,“家庭-幼儿园-学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将起到更加突出的影响,着力培养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培育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王海霞, 王显梅, 王超颖, 沈雪平, 周开银. “双高”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启示[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 (16): 65-68.

[2]高玲.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字胜任力的培养策略[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 (07): 114-115.

[3]王春梅.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 8 (04): 7-10.

[4]罗华.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25, 27 (02): 25-28+74.

[5]林筱颖, 周华. “U-G-S”模式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挑战与应对[J]. 教育观察, 2025, 14(03): 9-12+33.基金项目 1:2023 年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前教育“家-园-校”融通的幼儿发展平台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023JG176)。

基金项目 2:2024 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高职院校“三共育+四融合+五递进”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4GXJK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