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提问激活思维 让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绽放智慧光芒
王艳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朝丰分校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思维的火种,而课堂提问作为撬动学生认知发展的杠杆,其设计质量直接关乎核心素养落地的深度与效度。在新课标强调 "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 四维目标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亟需构建科学化、艺术化的提问体系,让文本解读成为思维进阶的阶梯,让课堂对话成为智慧生长的沃土。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系统剖析传统提问误区,创新性提出 " 五重" 提问策略,为语文课堂的深度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传统课堂提问的典型误区与当代审视
当前语文课堂提问仍存在诸多与核心素养培养相悖的实践样态,这些误区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更显弊端:
1. 形式化提问:问题设计追求表面热闹,常以“宏大空洞”的抽象设问为主,如讲解《宇宙生命之谜》时提问“如何探索外星生命?”,因问题缺乏文本锚点和思维抓手,导致学生“茫然失措”,课堂陷入“冷场”或“卡壳”。这类提问本质是对“互动形式”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文本深度的解构,使学生思维停留在信息接收的表层,无法形成实质性的认知建构。
2. 机械化提问:这些问题存在一个共同特点:过于平淡直接,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只是机械地陈述知识点。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3. 霸权化提问:抑制学生的反向思考,削弱其学习的动力。教师使用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作答。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理想结果时,可以选择严肃批评或不予理会,但这些方法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 急骤化提问: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老师提出问题后,还未等学生完成文本检索与联想,就急于点名回答。这种“急骤化”操作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加工时间,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最终使提问沦为“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丧失启发思维的本质意义。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五重”提问策略建构
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师对于课堂以及教材的掌握能力,显然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以下,我将分享在语文课堂提问环节中的一些创新思维和实际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1. 重精:提升问题的思维含金量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表示:“教师的良好语言能力是合理管理时间的重要因素,它极大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毫无疑问为教师提出了一个高要求:课堂上的提问不仅需要关注其科学性,还要重视其艺术性。所谓的“精问”,就是教师将提问融入科学和艺术的元素,精雕细琢出具有启发性、情感共鸣、灵活多变和挑战意味的高价值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拓宽思维广度,并提升思考深度。那些缺乏思考价值的“浅问题”应避免提出,因为问题过于浅显,虽让学生对答如流,却难以发挥实效;类似地,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法着手解决,从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其关键句子是:“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厚爱。”根据问题的引导:“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在哪些背景下被提到?为何作者如此反复重申这句话?”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理解雨来的行为和动机,从而深入领悟作者的意图:塑造雨来作为一位爱国小英雄的形象。以“作为中国人,我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中心,逐步深入,不仅帮助学生全面、精准地理解这句话,还能使他们清楚地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和思路。
如何让问题更加明确和简短?在我看来,教师应围绕教材的关键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效能。
2. 重度:构建思考的提升阶梯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思维的活动中。问题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并同时鼓励创造性思维。《学记》中提到:“善于提问者如同攻伐坚硬的木材,先从易处着手,再处理难处。”课堂提问的核心在于掌握适当的“度”,并且在不同层次的“度”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切入点。
首先,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教师需依据教学大纲的指示,综合课文材料及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细致构思问题。这些问题应包含足够的思考深度,避免仅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因为简单的“是”“非”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表达能力,也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长期下来,学生可能会产生侥幸心理,形成不愿意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制定复杂问题时需要考虑三个关键点: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确保针对性强;二是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展现个性的机会,避免死板和僵化;三是含有足够的思考深度,减少直接从课本中寻找答案的问题,增加需要经过思考加工才能解答的问题。
另外,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特点的有序且合乎逻辑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阶梯式”或“分层式”的方式进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复杂度的问题,从易到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探索,层层递进,最终挖掘出事物的核心原理。在探讨《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这篇文章时,可以考虑的问题包括:1、这位中国孩子的背景和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他表达了什么样的呐喊? 3、这只是来自某个中国孩子的声音吗? 4、他的呼喊让你想到什么?这些问题根据难度被分为不同等级,前两个问题相对简单,而后两个则更为复杂。教师提问应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深入的顺序进行。
总之,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在“大语文观”理念中,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期望实现的目标。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通过全面展开,推动学生思维的拓展,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实际运用潜力。比如,当讲解《新型玻璃》这个话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并描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玻璃,然后将这些常见的传统玻璃与教材中提到的新型玻璃进行对比,识别出传统玻璃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值得推广。在学习课文时,应当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向所有学生提出问题,以确保各个水平和背景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包括判别类、描述类、分析类、比较类和创新类等,以便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有所得。
三、课堂提问的新动向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课堂提问正展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借助AI 技术,提问变得更加沉浸式。例如,在《端午粽》一课,学生与“屈原”对话,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未来,提问的艺术将迈向“人机协作”的新阶段:教师将设计富有深度的核心问题,而AI 则负责创造适合各个学生的变体问题;教师主要负责引导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而 AI 则协助处理与知识和技能相关的问题。这种协作方式不仅保留了教育的温暖,还提升了教学的准确性。
实践证明,当课堂提问真正成为思维的驱动力、情感的纽带和素养的载体时,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思维之花盛开、智慧之泉流淌”的生动景象。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学改革中,让我们以提问为舟,带领学生驶向语言的海洋、思维的高峰和生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