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覃广波

新店坪镇中学  4180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与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抽象思维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逻辑推理能力则通过数学证明、问题解决等环节得到锻炼。数学建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求解。直观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数学运算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而数据分析能力则培养学生处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基础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分层教学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组,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这种分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一)学生分层的方法

在确定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估指标后,需制定明确的分层标准。分层标准应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可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的学生主要以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为目标;提高层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拓展层的学生则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数学探究和创新。分层标准的制定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能力的变化。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分层标准应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定期对学生进行重新评估,根据其能力变化调整所在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获得充分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分层设计

1. 根据学生层次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内容应以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为主,注重概念的清晰解释和简单题型的练习。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基础层的学生应重点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以及简单的应用题。对于提高层的学生,教学内容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如方程的变形、复杂应用题的解法以及方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探索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问题、物理问题中的方程模型,以及方程的创新解法等。通过这种分层设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内容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

2. 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体现。基础层的教学目标应以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为主,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基础层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掌握基本的几何计算公式。提高层的教学目标则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几何证明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复杂图形的分析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拓展层的教学目标则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设计几何图形的拼接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上的全面发展。

三、分层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1. 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分层教学通过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任务与挑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础层学生在完成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任务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层和拓展层学生则在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中,体验到突破自我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知识的热情。

2. 通过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分层教学为学生搭建了逐步提升的阶梯,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层学生通过完成基础性任务,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层学生在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提升自信心;拓展层学生在完成高难度任务时,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同时,分层教学中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优点,给予积极反馈,这种正面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其更愿意在数学学习中挑战自我。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分层教学对数学思维培养的作用机制

分层教学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与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层学生在完成基础性任务时,通过模仿与练习,逐步掌握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层学生在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思维水平;拓展层学生在完成高难度任务时,需要运用创新思维、综合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此外,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碰撞思维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 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平台,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拓展层任务中,学生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提高层任务中,学生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解决跨学科问题,通过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在基础层任务中,学生通过模仿与练习,逐步掌握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为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分层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应用的平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科学的分层设计与实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为教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文娟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7):6-9.

[2] 许丹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07):154-156.

[3] 吴 惠 栏 . 核 心 素 养 下 初 中 数 学 分 层 教 学 的 探 讨 [J]. 试 题 与 研究 ,2025,(0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