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生态环境与公权力的解构与优化
李志龙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403
一、学术生态环境的解构
(一)学术主体要素
学术主体是学术生态环境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学者、研究机构、学术共同体等。学者是学术研究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等直接影响着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学术活动中,学术主体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执行者,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对象。他们被要求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以确保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学术主体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推动学术领域的进步和发展。研究机构则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其资源配备、管理水平、文化氛围等对学者的研究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学术共同体则是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它能够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学术成果的传播以及学术规范的遵守。
(二)学术资源要素
学术资源要素是社会科学界学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学术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经费、文献资料、数据信息、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等。
研究经费是学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它为学者提供了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充足的经费可以支持学者购买实验设备、采集数据、出版成果等,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进行。然而,现实中研究经费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年轻学者则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
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为学者提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帮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创新研究。而数据信息则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也是学术资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学者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从而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同时,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学术制度要素
学术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外部学术规范与内部学术规范两大维度。外部学术规范主要由政府主导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执行力,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有效约束;而内部学术规范则以高校自主制定为特征,其约束效力仅限于特定教育机构内部的学术管理运行。这两种制度形态在实际运作中呈现出动态调整与相互作用的特征,通过制度要素的渗透转化和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了学术生态系统的制度性框架,为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学术体制核心要素在学术生态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该体系由正式与非正式规范共同构成,通过制定成文与非成文的制度框架,对学术主体及学术实践形成双向调节机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构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保障机制,完善学术研究的规划实施体系,建立学术资源分配与权力制衡机制,确立学术伦理与行为准则,以及制定学术成果评估与奖惩制度。这些制度性要素通过动态调节学术活动各环节,确保学术系统的有序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制度要素主要由伦理委员会、学术期刊和会议、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等构成,它们共同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公正性和创新性。
(四)学术文化要素
学术文化是学术生态环境中的精神内核,包括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学术传统等。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学术文化在大学等学术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健康的学术文化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激发学者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动力;而不良的学术文化则会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破坏学术生态的平衡。
二、学术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社会科学界在学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步入 21 世纪,人类面临“适应性生存,人与 AI 和谐共处,学术生态环境治理,学术、经济和社会秩序亟待修复,新的价值观出现”等多重挑战[1],更是加剧了学术生态环境的不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资源分配不均
学术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复杂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和因素。学科差异是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学科在知识体系和学术领域中的等级和地位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学术资源、声誉评价和学术权力占有等方面的差异。一些主流学科或热门领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项目支持和学术机会,而一些相对边缘或冷门的学科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地区差异也是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教育投入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学术资源的分配。一些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投资,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的学术机构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挑战。
学术机构内部的差异也会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均。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学科领域内,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实力和声誉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一些顶尖高校或知名研究机构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和研究经费,而一些相对较弱的高校或机构则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资源匮乏的学科、地区和机构可能无法进行高质量的研究,限制了学术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这种不平等也可能导致学术界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加剧了学术领域的不平衡。
(二)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是一个复杂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涉及多个层面和因素,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评价联系最为密切。学术评价的方法一般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定性定量相结合;也有评价专家提出全评价体系,指出评价体系要包括六大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三个维度或层面(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2] 当前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简单化、片面化、一刀切,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有利之处是各主办单位加大投入、争夺优质稿源,弊端主要是过度关注数据,甚至数据造假。[3]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过度强调量化指标
过分依赖论文数量、被引次数等量化数据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而忽视了对研究质量、创新性和实际影响的评估。这种以数量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已经和传统学术期刊编辑有了显著区别,但依旧未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其主体性价值备受挑战,难以彰
显。[4]
2. 学术评价标准的单一性
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学者的学术贡献,这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
3. 人为因素的影响
评审专家的主观性、偏见和利益冲突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学术评价过程中也存在着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学术评价的公信力,也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公权力监管的缺失
公权力监管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公共管理者可能受到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无法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同时,监督主体可能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导致监督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此外,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以及监督渠道不畅等问题也可能影响公权力监管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公权力更容易失控。
三、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化策略
(-) 优化学术资源配置
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是提升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学术资源分配机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涉及多个层面的策略和行动。
1、强化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学术资源配置政策,强调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均衡支持,避免过度偏向于短期效益的项目。
加大对学术研究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创新性和重大社会意义的项目,确保研究团队拥有充足的经费支持。
2、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
设立专门的学术资源配置机构,负责评估和管理学术资源,确保资源的公平、透明和高效分配。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项目评审、学术成果评价等方式,让优秀的学者和项目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3、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资源配置
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在资源配置上,考虑跨学科、跨领域的需求,支持那些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项目。建立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学术数据、研究成果、实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降低学术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
(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减少过度追求量化指标的现象,增加对研究质量的考核比重。加强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立科学的评议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学术生态的纯洁性和公信力。同时,加强学术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学术规范体系,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发挥公权力的积极作用
公权力在学术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权力监督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强制性地要求权力行使始终处于制约和监督之中,保证作为目的的社会价值不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权力反噬。[5] 首先,公权力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为学术生态环境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这些法规和政策旨在规范学术行为,防止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维护学术秩序和学术道德。例如,对于学术造假、抄袭等行为的严厉打击,就是通过公权力的介入来维护学术环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其次,公权力通过提供必要的学术资源和支持,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这包括研究经费的分配、学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等。公权力的介入能够确保学术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得各类学术主体都能够获得必要的研究条件,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公权力还通过引导和推动学术创新,提升学术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公权力可以鼓励和支持学者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然而,公权力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并非没有边界。在介入学术活动时,公权力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过度干预或滥用公权力可能会对学术自由造成威胁,影响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发挥公权力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时,需要把握好平衡和界限。
四、结语
通过解构学术界学术生态环境,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为优化这一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以及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措施的实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的学术界学术生态环境,为我国学术研究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慧姝 . 学术生态环境研究及治理设计—以科研评价和项目自动评价为例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5(04):417-422+436.
[2] 叶继元.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6.
[3] 刘曙光 . 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若干反思 [J]. 海峡人文学刊 ,2024,4(01):1-6+87+155.
[4] 康军.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提升策略[J]. 传播与版权,2024(02):13-16.
[5] 隆雨洁. 国家监察视域下高校公权力监督机制构建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