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教学创新途径实践
吴健 刘利芳
遵义市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遵义 563000
引言
当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跃升,这一时代命题正深刻重塑着中式面点这门传统技艺的教学形态。[1] 本研究立足县域中职学校实际,结合黔北地区丰富的杂粮资源与民俗饮食文化,探索“传统技艺 + 现代技术 + 地域特色”的课程创新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改革,培养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具备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面点技能人才,为遵义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行业发展趋势角度分析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餐饮企业对中式面点人才的技能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如今,许多大中型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厂已开始引入智能和面机、数控蒸箱、自动化包馅机等先进设备,推行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这就要求中职《中式面点制作》课程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从学生职业发展角度分析
从学生职业发展角度考量,提升综合素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和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中职学生仅掌握单一的传统面点制作技能,将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传统面点进行改良和创新。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在传授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视角出发,中职《中式面点制作》课程肩负着服务地方产业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双重使命。以习水县为例,地处黔北,拥有丰富的杂粮资源(如红米、薏米、苦荞等)和独特的民俗饮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审美和健康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使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新技术与地方特色
传统的《中式面点制作》课程内容往往按照面点种类(如馒头、包子、饺子、糕点等)或制作工艺(如膨松面团、水调面团、油酥面团等)进行线性编排,虽然逻辑性强,但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显不足。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内容重构策略,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模块。
例如,充分挖掘习水县及黔北地区的特色食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辨识度的面点项目。例如,利用当地盛产的红米、薏米、苦荞、蕨根等杂粮,开发系列健康杂粮面点;结合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面点。鼓励学生对传统地方面点进行改良创新,从口味、造型、营养搭配等方面入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提升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机制,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能竞赛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高度契合。[2
例如,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化技能认证。鼓励学生考取与中式面点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中式面点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证书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学习过程同时成为证书备考过程。通过“课证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学校可积极争取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为学生考证提供便利。通过“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训练,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三)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与手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而数字化、信息化是科技创新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推动《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例如,搭建虚拟仿真(VR)实训平台。针对一些大型、昂贵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训设备(如大型油炸设备、智能化生产线等),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模拟操作机会。学生在人工智能虚拟环境(VR)中可以反复练习,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降低实际操作风险和实训成本,同时也能接触到校内实际实训条件难以满足的先进技术。
(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动《中式面点制作》课程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的关键环节。[3 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餐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共同开发特色产品与项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式面点特色产品或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研发和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如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旅游市场的便携型、礼品型黔北特色面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企业获得了稳定的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持,学生则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
结语
本研究以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为实践样本,系统探索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的课程创新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模块化教学内容重构,将核心技能、现代技术应用、地方特色创新与创业经营有机整合,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课程的线性局限;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实现了教学标准与岗位需求、竞赛标准、证书要求的多维对接,显著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学习时空,更弥补了传统实训条件的不足;而深化产教融合,则为课程注入了产业发展的鲜活元素,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康文峰 , 罗丽 , 叶林茂 .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机制、难点与路径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5(5):39-45.
[2] 甘金明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探析 [J].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25(2):1-5.
[3] 郭福春 , 许嘉扬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