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传统文化看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
何俊
安康机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725000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既继承了历史,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并对未来进行了擘画,贯穿整个历史长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历史沉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核心内容,弘扬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毛泽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贯穿了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也是他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既继承了历史,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并对未来进行了擘画,贯穿整个历史长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历史沉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核心内容,弘扬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不仅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
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6年里,接受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他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和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仍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哲基础。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了新思想和新文化,也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他主张:“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可见,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于心,根深蒂固,他从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到礼仪道德、价值观念,无不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8—1919年,毛泽东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需要做具体分析。能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并保持文化的自觉,这样的文化定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毛泽东充满历史智慧,能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找到中国的出路。
二、毛泽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力
批判地汲取和继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经据典地运用中国古代文化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毛泽东鲜明的性格和习惯,也是毛泽东思想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在用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待民族文化,体现在对其保护、传承和发扬上。
毛泽东自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和钻研了大量的中国古籍,“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与众多青年在思想上都受到了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的影响,但在毛泽东看来,“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1] 在中西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始终辩证对待。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2]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蕴藏无穷力量。从文化逻辑来看,民族的复兴就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塑造着这一过程,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现实问题的关系时,要以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为落脚点,正确处理古今关系;另一方面,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冲突上,要勇于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反对极端排斥外来文化的观点。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源头和重要成果。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带有明显的民族性,他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始终是客观且坚定的。毛泽东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他在民族存亡之际、历史低潮之时没有丧失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没有如其他知识分子那样试图“全盘西化”“再造文明”;毛泽东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负,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并没有让他丧失冷静,没有如一些知识分子那样企图开“文化复古”的历史倒车,也没有将西方文明贬斥到不值一文的地步、故步自封。
作为一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始终坚信“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的唯一宗旨,其文化自信的灵魂建构在对人民群众的无限信赖之上,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特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3]从一定意义上讲,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后获得的理论成果,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更加坚定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始终扎根人民,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特征。
四、毛泽东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吸取了中国古代汉语言约意丰、强调语法规范、重表现力的特点,并注重实用性,最终形成了言之有物,白话地道,表达清晰,说理透彻,文质彬彬的语言特色”[4],毛泽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获得许多深刻的启迪与灵感,在运用中推陈出新,使其作品显露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要更好地继承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更好地学习和与传承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和拓展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5]物质活动如此,精神活动亦是如此。
要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长处。要因势利导,去粗取精,以强大文化自信对自己的过往进行总结,吸取不足的教训,借鉴成功的经验并不断向前挺进。要弘扬红色基因,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年轻人的热爱和期待,会让璀璨悠久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新形式,创新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让传统文化之美直抵青年之心,使党的意志为广大青年真正理解和坚定支持,让新思想在广大青年中入脑入心入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 编写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8.
[2]王珉.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和当代价值[J].理论与实践,2011,11
[3]《毛泽东选集》第 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39 页。
[4]周玲: 《毛泽东语言风格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 年第 3 期。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