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马振成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润禹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滨州市 251900
引言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通过推进小水库、山坪塘、蓄水池、囤水田、配套渠系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灌溉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当地村民生活用水的便利性,这对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必须严格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管控,使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真正发挥作用。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高标准建设要贯穿农田水利工程的全过程。高效科学地建设管理工作,能够为农田水利系统建设带来帮助。结合前期的实际勘察与系统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和生产需求,可以确保水利设施高质高效地建设,让每一处水资源都实现优化配置。同时,严格的施工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建设,能够保障施工工艺的精准操作。无论是材料还是工序的确定,都应遵循高标准原则,进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灌溉作用,增强农田的抗旱、排涝水平,提升农作物抵抗各类极端天气的能力。当工程建设投入使用后,通过规范管理机制、科学排布,可以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此外,明确责任分工,开展定期巡检维护,确保水利工程稳定运行,避免因设施损坏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促使农业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通过上述举措,不仅能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的生活福祉,使广大农村地区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地布局和规划
农田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在于抵御水旱灾害,职能部门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强化总体布局,增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的实用性与科学性。然而,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并未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社会效益、工程技术手段以及灌溉用水状况等进行全面考量,而是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当作相互攀比、吹嘘的政绩工程,仅注重“量”的增加而忽视长远规划。
2.2 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
农田水利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度层面,基层水利管理存在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导致技术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统筹。人才方面,基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造成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队伍老龄化与知识断层现象突出。资金短缺制约尤为明显,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监测设备匮乏,技术服务能力受限。技术支撑方面,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系统,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推广体系也存在短板,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度低,先进灌溉技术难以落地应用。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不仅降低了基层水利服务效能,更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难以适应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2.3 公众参与不足,缺乏社会监督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然而,目前部分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机制。这导致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难以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难以确保工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3.1 合理规划与科学布局
农田水利灌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者应因地制宜并深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提升粮食产能作为首要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同时结合项目区产业布局,做到“缺啥补啥”。规划者还应按照大中小微型工程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加强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2 强化技术创新应用,提升工程效能
提升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效能需强化技术创新应用,要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如平原区发展喷灌和管道输水,丘陵山区推广滴灌、微灌,设施农业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西北干旱地区发展膜下滴灌技术等。避免“重灌轻排”现象,强化灌排协同管理,提升对旱涝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构建智慧农田水利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监控平台,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低成本节水设备、量测控水设备、大口径输水管材、非常规水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通过“试点示范 + 智慧升级 + 协同创新”三位一体的技术路径,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益。
3.3 增强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针对公众参与不足、缺乏社会监督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增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首先,构建全面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如设立公众意见箱、组织公众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等,确保公众意见能够被充分听取并纳入决策过程,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其次,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册等多种渠道,普及农田水利知识,提高公众对工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工程开放日、科普讲座等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工程运行,增强其对工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另外,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监督举报电话、网络监督举报平台等,并在平台上定期发布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监督渠道。最后,强化违规查处力度,建立举报奖励机制,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公众参与度和社会监督水平,为工程的持续、健康、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4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因素,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解决此类问题中占据关键性地位,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来源稳定且可持续,完善投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支持,开发与农田水利工程特点适合的金融产品,这些都可为农田水利工程增加资金来源。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应当充分发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金,通过发行债券、设立专项贷款等拓宽融资渠道。同时鼓励采用 PPP 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增加资金的可使用性,此类方式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吸引社会资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不足,应加强规划设计科学性、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优化资金投入管理、完善后期管护机制等。通过上述举措,能够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跟环 . 新时期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研究 [J]. 新农民,2024(27):43-45.
[2] 付晓晨 . 新时期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 [J]. 新农民,2023(9):36-38.
[3] 覃情 .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J]. 农场经济管理,2024(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