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措施的探讨

作者

姜奕丞

马龙云能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曲靖 655000

现阶段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 护等多样化的内容,以往长期大量应用化石能源,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环境问 需重视对于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此类新能源技术的迅速 契机,尤其是以电代煤以及以电代油等技术的促进,在很大程 因而需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背景下,需及时明确正确的建设方向以及 以确保电力系 本文将综述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措施的探讨,详情如下所示。

1 新能源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性

1.1 强化能源利用效率

就新型电力系统而 其融 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此类新型技术的应用 衡,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无效 成了多种可再生能源(涵盖:风能、 同时,进一步改善了能源利用效率,且 集与分析,进而针对性的调整电网负 出现过多的损耗,进 步提升 的优势,在达到能源资源合理应用的同时, 为社会 续发展提供基础保

1.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更加重视对 阳能等 用并发挥此类新能源资源的优势,转变过去主要依赖 的依赖性,同时对于促进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以 次在构建以及运营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 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系统安装以及维护等行业提供 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刺激材料、 最后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 发展,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经济的 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过去针对能源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石油以及煤炭等),此类能源在采集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且应用期间可产出多样化的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对气候以及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将新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应,在应用的过程中,如发电阶段基本上不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类型的有害物质,极大的降低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新型电力系统通过集成此类新能源,有效降低了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4]。最后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以及运营的过程中(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等),可进一步针对能源的分配与利用进行优化,提升了能源应用的合理性,避免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及利用,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2.1 清洁能源并网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

现阶段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升,需及时明确将此类分布式能源接入现存电网的有效途径,但是此类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首先,新能源的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运行 能源发电量的波动,进而出 。其次,新能源并网同时涉及 虑到大规模分布式发电接入的问题 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经济成 分布式发电资源愈发提升的背 时的监测分布式能源运行状态,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智能电网互联性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国内现存的智能电网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进而出现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厂商所生产的设备以及系统难以达到互联互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了新型电网系统升级与优化的难度。第二,数据通信及信息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行需以海量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以及分析为基础,而现阶段的通信网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难以满足智能电网对于上述流程的实际需求[6]。第三,设备及系统兼容性不足,智能电网涉及了多样化的设备及系统(如:智能表计,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设备等),此类设备及系统之间兼容性仍有待提升,难以达到高效的信息交互以及能源流动的效果,进而对智能电网运行的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

2.3 缺乏技术研发人才与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新能源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 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匹配 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为多样化、高端化,但是现 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促使人才理论知识储备 识储备,但在进入行业后,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研发领域内部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是现存的培养体系难以达到培养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的效 效的解决方案,此类情况的出现同样可限制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的发

3 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措施

3.1 促进清洁能源的集成

就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而言,新能源的集成是实现能源转型以及系统优化的基础,为了达到该效果,需以多样化的措施为依托,保障其能够高效且稳定的接入电网,并针对能源的配置与应用进行全面的优化 [8]。首先,需构建完备的新能源接入标准与规范,针对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并网技术进行全面的优化,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保障此类新能源能够高效且稳定的接入现有电网系统之中,以降低新能源接入成本,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第二,重视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允许分布式发电在接近能源消费点的位置产生电力,以降低输电过程中的能力损耗,改善能源利用效率。而微电网则能够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达到自给自足的效果,即便主电网出现故障仍可独立运行,以提升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第三,重视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的理念,逐步形成风电、光电互补,风电、光电储能一体化的模式,以平衡新能源间歇性以及不确定性的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后,需重视针对电力市场的改革,逐步形成完备的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以经济激励为途径,引导更多新能源接入以及配置优化,提升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以推动新能源生产及消费的绿色转型,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针对电网接入技术进行全面的优化

以引入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为途 到实时监测, 动态优化 自我修复以及安全保护的效果,最大程度的提升电网 能表计等类型的设备,针对电网运 数据支持。同时需重视电网大数据分析技术 明确电网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问题 网自动化控制的效果。构建电网自动 的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 针对电力资源的分配进行优化用户采用家庭 度,促使用户及时针对用电模式进行调整,以缓解电网压力,控制运行成本

3.3 针对发电企业建设新能源集中控制中心的必要性

新能源电场分布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分散,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集控中心,将能改变传统新能源电场分散式的运行管理模式,极大地改善新能源项目管理零散的局面,更便于电网公司的集中管理和集中调度,使各新能源电场的资源能充分运用,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新能源电场安全运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网稳定、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接入电网的所有新能源电场对电力调度控制命令应能作出快速、准确的反映,以维持电网稳定、电能质量,这就要求所有新能源电场必须提高运行自动化程度。提高运行自动化程度不仅是维持电网稳定、电能质量的需要,也是确保电场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随着运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避免了人为误操作而损坏设备的机率。由于新能源电场大多位于偏僻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实现新能源电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后,将会大大减少运维人员,降低运行成本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4 重视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

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均属于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持。首先针对技术研发而言,需要重视新能源发电效率的提升,控制发电成本,同时依托于先进的技术,解决新能源并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强化电网对于新能源发电的调节能力 [10]。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政府为主导,联动高校以及企业,促使其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展新型应用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以及共性技术的研发,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其次针对人才培养而言,不仅需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及引入,同时需要针对人才引入后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由高等院校与优秀企业形成协作,创建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的平台,强化人才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除此之外,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需及时构建完备的人才培训模式,定期开展核心技术培训或是为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最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导优秀人才参与海外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提升人才素养。

3.5 构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及预警机制

保障能源电力供给与需求的 的重要途 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言,停电属于最大的威胁。 电力工序平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多维动态 合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采集相关数据,融合大数据 步结合需求侧响应资源,针对工序平衡进行及 时的 达到实时的风险预警及预测效果,进而制定出针对 用实时数据,构建能源电力供需平衡模型,结合过 动态安全预警机制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3.6 完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网络及设备安全

针对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制定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开展安全隔离技术研究,及时隔离电网供应关键系统及设备,避免攻击者通过网络入侵后,对整个电网供应系统产生影响。同时需强化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以多因素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列表权限管理等技术为途径,保障只有授权人员才能够访问电网供应系统。并结合加密通信以及数据传输技术,针对电网供应的通信以及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避免出现重要数据泄露的情况。

结言

新能源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对于促进能源结构升级与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际开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形成跨领域协作,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才能够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动力。在后续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重视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强化对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为能源安全以及高效应用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 , 周文杰 , 郭永亮 , 等 . 能源转型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网规划挑战与对策 [J]. 电子质

量 ,2025,(06):122-125.

[2] 何乐平.“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运用[J]. 光源与照明,2024,(09):240-242.

[3] 袁杰辉 , 唐小明 , 彭天铎 .“双碳”目标下江西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的困境及破解策略 [J]. 能源研究与管

理 ,2023,15(04):1-9+22.

[4] 饶宏 , 卢斯煜 , 卓映君 , 等 .“双碳”目标下南方区域新型电力系统重点问题研究 [J]. 新型电力系

统 ,2023,1(01):74-83.

[5] 郝鹏举 . 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5,(02):159-161.

[6] 彭超 , 李海德 . 基于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主网调度与优化分析 [J]. 仪器仪表用户 ,2024,31(12):111-113.

[7] 向政蓉 , 阳宏杰 , 卢绍群 . 基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视角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华东科

技 ,2025,(02):143-145.

[8] 金国文 , 张伟 , 武斌 , 等 .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数据模型与集成技术分析 [J]. 电子测试 ,2017,(14):121+113.

[9] 何启成 . 新形势下电力工程设计中的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J]. 光源与照明 ,2024,(12):207-209.

[10] 葛学健. 面向专业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 科技风,2025,(01):37-39.

作者简介:

姜奕丞(1995.02)男,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风电、光伏、新能源集控中心项目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