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实践研究

作者

赵玲

伊犁州新华医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护理理念的持续革新,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预防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血栓形成及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实践效果。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本研究阐述了循证护理的具体实施策略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有效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

一、引言

血液透析作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其血管通路是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通道。血管通路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狭窄等,不仅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循证护理作为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强调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方案。因此,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血管通路并发症概述

(一)感染

血管通路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患者中更为常见。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细菌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其发生原因与无菌操作不规范、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感染不仅会导致患者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和风险。

(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血管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动静脉瘘和人工血管。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通路堵塞,阻碍透析过程,严重时甚至需要重新建立血管通路。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等。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由于肾脏功能下降导致的代谢异常,或者是血透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不足或失效所致;血管壁损伤则多与反复穿刺和导管留置有关;血流缓慢则与血管通路的类型和位置等因素相关。

(三)狭窄

血管狭窄主要是指血管内径变窄,血流受阻的现象。在血透患者的静脉通路中,血管狭窄的发生主要源于反复的穿刺和导管留置导致的血管壁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此外,使用的抗凝剂和其他药物也可能对血管壁产生不良影响,促进血管狭窄的形成。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血管狭窄的风险。血管狭窄会降低透析效果,使毒素和水分无法有效清除,影响患者的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

三、循证护理在预防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应用

(一)感染预防

1.严格无菌操作

循证护理强调在血管通路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导管留置、换药等操作时,必须进行手卫生消毒,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例如,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每次透析前后,应使用无菌技术处理导管,并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2.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血管通路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此外,还应提醒患者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血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环境管理

保持透析室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控制探视人员,避免外来人员带入细菌和病毒。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无菌性。

(二)血栓形成预防

1.合理使用抗凝剂

根据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透析情况,合理调整抗凝剂的使用剂量和种类。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避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血透操作技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穿刺和导管留置,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壁的损伤。在穿刺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针头大小和穿刺角度,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注意穿刺后的压迫止血方法,避免压迫时间过长或过短,防止血肿形成和血栓形成。

3.促进血液循环

在护理血液透析患者时,为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流缓慢,需指导患者开展适当运动。可让患者反复进行握拳、松拳动作,通过肌肉收缩与舒张带动血液循环。同时活动肢体,如抬高、伸展四肢等。此外,在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体位,适时调整,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压,以此保障血液流通顺畅,降低并发症风险。

(三)狭窄预防

1.血管评估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血管评估,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导管类型。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考虑患者的血管条件、皮肤状况等因素,尽量选择血管丰富、易于固定的部位。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采用血管超声等检查方法,评估血管的直径、深度和弹性,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2.控制药物使用

合理控制抗凝剂和其他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种类,避免对血管壁产生不良影响。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管反应,如出现血管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3.康复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血管保护操等,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预防血管狭窄的发生。康复锻炼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四、循证护理实施效果评价

(一)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通过实施循证护理,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多项研究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后,血管通路感染、血栓形成、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下降。这表明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使用寿命。

(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减少,使得患者的透析效果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透析治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次数和治疗时间,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护理质量提升

循证护理的实施,促使医护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更加注重科学证据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循证护理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五、结束语

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患者教育、合理使用抗凝剂、规范操作、血管评估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循证护理的实施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需要加强医护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形成良好的护理工作氛围。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循证护理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循证护理的模式和方法,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丽娜,王晓燕,赵宇轩.循证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2, 57(8): 967-972.

[2]刘芳芳,陈静,李佳琪.基于循证护理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维护策略及并发症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 37(12): 901-906.

[3]孙敏,周慧,吴晓娟.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20, 34(23): 4213-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