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X 射线驱动输变电设备精准检测

作者

李标 张嘉元 文令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引言

输变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电网安全与供电可靠性。随着电网向高电压、大容量发展,设备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绕组变形、绝缘老化、金属部件裂纹等隐性缺陷易引发突发性故障,传统红外、超声检测因穿透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内部缺陷精准识别。X 射线技术凭借强穿透性和高分辨率成像优势,可突破设备外壳与复杂结构遮挡,直接捕捉内部缺陷特征,成为解决 “检测黑箱” 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围绕 X 射线驱动的输变电设备精准检测展开研究,构建适配设备特性的检测系统,研发缺陷智能识别与量化评估方法,实现从图像采集到风险预警的全流程精准化。研究成果可为电网设备状态运维提供技术支撑,对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1.X 射线检测技术基础

ΔX 射线检测技术基础源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与成像机制。X 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强穿透能力,其穿透深度随能量(管电压控制)升高而增加,可穿透输变电设备的金属壳体、绝缘材料等结构。当 X 射线穿过设备时,不同物质(如金属、绝缘层)及内部缺陷(裂纹、气泡)因密度差异,对 ΔX 射线的衰减程度不同,形成强度不均的透射信号。探测器接收信号后转化为数字图像,缺陷区域因衰减异常呈现灰度差异(如气泡为低灰度区)。针对输变电设备,需匹配 X 射线能量与设备材质:检测厚金属部件(如变压器油箱)用 80-300kV高能射线;检测绝缘材料(如电缆绝缘层)用 10-50kV 低能射线,以平衡穿透性与成像分辨率,为精准识别内部缺陷奠定物理基础。

2. 输变电设备典型缺陷与检测需求

2.1 典型设备缺陷

输变电设备典型缺陷与其结构和运行环境密切相关。变压器中,绕组易因短路冲击发生变形、位移,铁芯可能出现多点接地或叠片松动,绝缘纸因老化产生裂纹、气隙;GIS 设备的母线壳体存在焊接裂纹,绝缘子内部易含气泡、杂质,触头因磨损导致接触不良;电缆绝缘层会因局部放电产生气隙、击穿通道,接头压接不实形成空隙或过热烧蚀;断路器的操作机构连杆可能断裂,灭弧室存在杂质或变形。这些缺陷隐蔽性强,若未及时发现,易引发设备故障甚至电网事故。

2.2 检测核心需求

输变电设备检测的核心需求聚焦于精准性、全面性与时效性的统一。首先需实现内部缺陷的精准定位,明确裂纹、气泡等隐患在设备中的三维坐标,避免漏检或误判;其次要量化缺陷参数,如长度、深度、体积等,结合行业标准划分风险等级,为维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需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兼顾出厂质检、运维巡检与故障诊断场景,适配变压器、GIS、电缆等多类型设备的结构特性。此外,需平衡检测效率与辐射安全,在确保操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缩短单次检测耗时,满足电网不停电检修需求,最终实现从缺陷识别到寿命预测的闭环管理,保障设备可靠运行。

3.X 射线驱动的精准检测系统设计

3.1 硬件组成

硬件组成主要包含四大核心部分,共同支撑 X 射线检测的高效实施。X 射线源分为两类:便携式源(10-160kV)重量轻( ⩽30kg ),适配现场检测,可锂电池供电,通过机械臂搭载实现灵活移动,满足变压器、GIS 等户外设备检测;固定式源(200-450kV)功率高、稳定性强,用于实验室离线检测,能穿透 50mm 以上厚钢板,适合电缆接头等部件高精度成像,且两者均支持管电压、管电流连续调节。探测器采用高分辨率平板探测器,像素尺寸 ⩽100μm ,动态范围≥16bit,可实时输出数字图像(帧率≥15fps),确保捕捉 0.5mm 级微裂纹,部分场景搭配线阵探测器提升长距离检测效率。机械调整装置含多自由度机械臂(定位精度 ±0.5mm )和旋转平台(承重 ⩾500kg ),前者调整检测角度消除遮挡,后者配合断层扫描生成三维图像。辐射防护设备有铅当量 ⩾0.5mm 的防护衣、定制铅板屏蔽罩及剂量报警仪(响应阈值 ⩽1μSv/h ),严格控制辐射剂量,符合安全标准。

3.2 软件流程

软件流程是实现缺陷精准识别与量化的核心环节,分为图像预处理、智能识别和量化评估三阶段。预处理阶段通过高斯滤波去除量子噪声,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缺陷与背景对比度,结合几何校正消除设备倾斜导致的畸变,提升图像质量。智能识别模块调用基于 YOLOv8 的预训练模型,对变压器绕组变形、GIS 绝缘子气泡等 12 类典型缺陷进行实时检测,通过迁移学习优化小样本场景下的识别精度,平均检出率达 97.6% 。量化评估阶段基于缺陷像素坐标计算长度、面积等参数,结合 CT 三维重建数据获取深度信息,参照 DL/T 596标准自动划分轻微、严重、紧急三级风险,最终生成包含缺陷图像、量化结果及维修建议的检测报告,全程耗时 ⩽5 分钟 / 样本。

4. 实验验证与应用案例

实验选取变压器绕组、GIS 绝缘子、电缆接头 3 类典型设备,人工预制0.5-3mm 裂纹、气泡等缺陷各 50 组。采用 160kV 便携式 X 射线源与平板探测器检测,结果显示:缺陷识别率达 98.3% ,尺寸测量误差 ⩽0.1mm ,较超声检测(识别率 82.5% ,误差 ⩽0.5mm )精度显著提升。CT 三维重建可清晰呈现缺陷深度分布,与解剖结果吻合度 ⩾95% 。应用案例包括:某 220kV 变电站 GIS设备检测,发现绝缘子内部 2 处 0.8mm 气泡,及时更换避免绝缘击穿;电缆隧道巡检中,通过 X 射线识别 3 处压接不实接头,温升数据验证风险评估准确性;变压器出厂质检时,检出绕组微小变形 3 例,拦截不合格品流入电网。现场检测单设备耗时 ⩽30 分钟,辐射剂量符合安全标准。

总结

本文围绕 X 射线驱动输变电设备精准检测展开研究,构建了涵盖硬件与软件的完整检测体系。硬件上,采用便携式 / 固定式 X 射线源、高分辨率探测器、多自由度机械装置及辐射防护设备,适配不同设备检测需求;软件通过图像预处理、深度学习识别及量化评估,实现缺陷精准判断。实验验证表明,该系统对 0.5-3mm 缺陷识别率达 98.3% ,尺寸误差 ⩽0.1mm ,显著优于传统超声检测。应用案例中,成功发现 GIS 绝缘子气泡、电缆接头压接问题等隐患,单设备检测耗时 ⩽30 分钟,辐射安全合规。综上,该技术突破了输变电设备内部缺陷检测瓶颈,为电网运维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温家星 , 郭航 , 吴思辛 , 等 . 激光驱动 X 射线源实现金属激光增材制造原位表征 [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5,37(07):5-7.

[2] 邢曦雯 , 郭慕怡 , 胡卓然 , 等 . 以情境驱动课堂,用线索导向推理— —以X 射线教学实践为例 [J]. 大学化学 ,2025,40(07):141-147.

[3] 刘玉杰 . 驱动 X 射线成像技术新变革——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王振天 [J]. 科学中国人 ,2022,(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