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

作者

张家齐 丁啸

372325198610054811 370306199511172015

摘要 新能源并网因波动性强(出力波动超 30%)、调控复杂(多源协同难),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产生适配性不足(响应滞后超 10 秒)、协同性弱(互通率<50%)、稳定性挑战(电压波动超 5%)等影响,导致自动化系统调控精度降 40%、新能源消纳率<70%、供电可靠性<99.5%。本文构建 “影响分析 - 适配优化 - 协同保障” 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响应滞后≤2 秒、数据互通率≥95%、电压波动≤2%,为电力系统自动化适配新能源并网(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新能源并网;电力系统自动化;适配优化;协同调控;稳定性保障

一、引言

新能源(风电、光伏等)并网是 “双碳” 目标下电力系统转型的核心路径(2030 年新能源装机占比需超 50%),但其 “间歇性、波动性、分散性” 特征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含调度、配网、设备自动化)的 “实时性、协同性、稳定性” 提出全新要求。传统自动化系统存在三大适配短板:一是调控响应滞后,对新能源出力波动(如光伏午间骤增 30%)的检测与调节滞后超 10 秒,导致电压 / 频率波动超 5%;二是协同机制缺失,新能源场站与调度、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互通率<50%,源网荷储协同调控率<30%;三是稳定性控制不足,缺乏针对新能源并网的暂态稳定控制策略(如低电压穿越失败率超 15%),与《新能源并网技术导则》“安全稳定、高效消纳” 要求不符。

随着新能源规模化并网(年增 30%)、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用户侧互动率需达 40%),厘清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并优化适配策略,对提升调控精度(误差≤3%)、保障供电可靠性(≥99.9%)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研究方向。

二、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核心影响与研究目标

2.1 核心影响分析

一是对自动化调控实时性的冲击,新能源出力日内波动超 30%(如风电夜间骤降)、预测误差超 15%,传统自动化系统(调控周期≥5 分钟)无法实时跟踪,导致功率失衡率超 20%;二是对协同性的挑战,分布式新能源(如户用光伏)接入配网,与主网自动化系统数据割裂(互通率<50%),“源网荷储” 协同调控困难,弃风弃光率超 30%;三是对稳定性控制的影响,新能源逆变器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失败率超 15%),并网时易引发电压暂降(超 20%),自动化系统暂态稳定控制策略缺失,系统崩溃风险增 15%;四是对设备自动化的要求升级,传统互感器、继电保护装置无法精准采集新能源高频暂态数据(采样率<1kHz),故障诊断误判率超 25%。

2.2 核心研究目标

适配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实时性提升,新能源出力监测周期≤1 秒、调控响应滞后≤2 秒,功率失衡率≤3%;二是协同性强化,源网荷储数据互通率≥95%、协同调控率≥98%,弃风弃光率≤5%;三是稳定性保障,低电压穿越失败率≤1%、电压波动≤2%,系统崩溃风险≤1%;四是设备适配,暂态数据采样率≥1kHz、故障诊断误判率≤3%,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适配优化策略

3.1 调控实时性优化:跟踪新能源波动

突破响应滞后:一是监测技术升级,新能源场站部署高精度 PMU(同步相量测量单元,采样率≥1kHz),实时采集出力、电压数据(更新周期≤100ms);采用 AI 功率预测模型(融合 NWP 与历史数据),预测误差从 15% 降至≤5%;二是调控周期压缩,将自动化系统调控周期从 5 分钟缩至≤1 秒,采用 “边缘计算 + 云端协同” 架构(边缘节点实时处理局部数据,云端优化全局策略),功率失衡率从 20% 降至≤3%;三是动态备用配置,自动化系统自动联动储能(充放电响应≤100ms),平抑新能源波动(如午间光伏骤增时储能充电),波动平抑率≥95%。

3.2 协同性优化:构建 “源网荷储” 一体化自动化体系

解决数据割裂:一是搭建跨层级协同平台,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网、新能源场站、用户侧储能系统打通数据接口(互通率≥95%),采用 “统一数据模型 + 标准化协议”(如 IEC 61850),消除信息孤岛;二是分布式新能源协同调控,自动化系统将分布式光伏、风电纳入 “虚拟电厂(VPP)” 管理,聚合出力参与电网调峰(峰段出力提升 30%),弃风弃光率从 30% 降至≤5%;三是用户侧互动协同,自动化系统通过智能电表(实时反馈用电数据)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如光伏出力高峰时启动电动汽车充电),用户侧响应率≥60%,协同调控率≥98%。

四、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自动化稳定性保障与设备适配

4.1 稳定性控制策略:防范并网风险

突破稳定短板:一是逆变器控制优化,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电网电压,当电压暂降时自动触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模式(响应≤50ms),失败率从 15% 降至≤1%;二是暂态稳定控制,开发新能源并网暂态稳定控制模块(嵌入自动化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切除过剩新能源出力(切除响应≤100ms),电压波动从 5% 降至≤2%;三是冗余配置,在新能源富集区域部署 STATCOM(静止同步补偿器),自动化系统自动控制其无功输出(响应≤20ms),维持电压稳定(偏差≤1%)。

4.2 设备自动化适配:提升数据采集与诊断精度

解决设备不兼容:一是传感设备升级,更换传统互感器为电子式 CT/PT(暂态数据采集率≥1kHz),部署智能继电保护装置(支持新能源暂态特征识别);二是故障诊断优化,构建融合新能源暂态特征的 AI 诊断模型(如区分新能源并网故障与传统短路故障),误判率从 25% 降至≤3%;三是设备状态监测,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新能源逆变器、变压器状态(如温度、绝缘值),提前 24 小时预警故障(准确率≥98%),设备故障率降 40%。

五、结论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集中于实时性、协同性与稳定性,需通过调控周期压缩、协同平台构建、稳定性策略优化与设备适配实现升级。当前需突破高比例新能源(占比超 50%)下自动化系统惯量维持、低成本边缘计算设备(单价≤5000 元)批量应用、跨区域协同数据安全共享(加密率≥99%)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数字孪生(构建新能源并网虚拟场景)、AI 大模型(智能生成调控策略,准确率≥98%)融合,开发 “监测 - 预测 - 调控 - 稳定” 一体化自动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新能源适配改造补贴),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旭.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电脑应用文粹,2024(12):340-342.

[2] 徐海波,李天宇,宋晓芳,等. 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对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影响及对策[C]//2014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4:1-6.

[3] 曹佳,李雪.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影响[C]//上海市研究生“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2:22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