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中缺陷特征提取新方法探究
苏广群 李鹏 霍欣杰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引言
X 射线无损探伤作为保障核电装备、石化管道等关键领域构件质量的核心技术,其缺陷特征提取精度直接决定产品安全阈值。然而,传统方法在面对高噪声图像、微小缺陷(如 0.1mm 级微裂纹)及复杂形态缺陷(重叠、嵌套气孔)时,常因特征耦合、边缘模糊导致漏检率超 15% ,难以满足高端制造的严苛需求。现有基于单模态图像的特征提取模型,对能谱分布等深层信息利用率不足,且静态阈值设定无法适配缺陷动态变化特性。为此,本文聚焦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智能特征解耦,探究融合射线图像与能谱数据的动态特征提取新方法,旨在突破传统技术瓶颈,为高精度无损检测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推动关键工业领域质量管控升级。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电力行业,发电、输电、变电核心设备的安全运行关乎电力系统可靠供电,其内部缺陷精准检测至关重要。X 射线无损探伤技术因穿透性强、检测直观,成为识别设备内部裂纹、气孔等缺陷的主流手段,检测精度直接影响关键部件安全与寿命。随着电力设备向高电压、大容量、长寿命发展, 0.1mm 级微气隙等缺陷识别需求迫切。但传统方法受单模态图像分析限制,对深层信息利用率低,高噪声场景下漏检率超 15% ,难满足智能电网要求。因此,探究融合多模态信息与智能算法的缺陷提取新方法,对提升检测精度、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也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提供支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的缺陷特征提取研究持续推进。传统方法中,基于阈值分割的方式,如日本藤田勉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灰度,减去原图像以获取缺陷信息,效果较好但速度慢;W.Daum 用三次样条曲线拟合背景,不过在保持缺陷真实尺寸上有欠缺。而在不清除表象背景的增强处理方面,Katsunori INOUE 提出缺陷矢量模式相似性概念,通过二维缺陷模板匹配滤波成功提取孔坑状缺陷 。随着技术发展,新探索不断涌现。有研究利用数学形态学理论的 M 滤波算法,能在消除噪声时保留缺陷轮廓。但总体来看,现有方法仍存不足。缺陷提取方面,边界、区域、聚类等方法,分别存在对噪声敏感、易过分割、忽视像素关系等问题 。在缺陷类型识别上,神经网络需大量样本与长时间训练,专家系统知识获取困难。故而,开发更高效、精准的缺陷特征提取新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方向 。
3. 新方法设计
3.1 多模态信息融合架构
新方法以双分支网络为核心架构,实现 X 射线图像与能谱分布数据的深度融合。首先针对原始数据特性设计预处理流程:对射线图像采用自适应高斯滤波去除随机噪声,通过拉普拉斯算子增强缺陷边缘梯度;对能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取不同能量段的衰减系数分布特征,构建 “能量 - 厚度” 映射关系矩阵。双分支网络分别对两种模态数据进行特征编码,左侧分支采用改进 U-Net结构,通过跳跃连接保留图像细节特征;右侧分支设计 3D 卷积模块,捕捉能谱数据在空间与能量维度的关联信息。在特征融合层,引入注意力机制动态分配权重:对高对比度缺陷区域增强图像特征权重,对低灰度差异缺陷提升能谱特征占比,通过门控循环单元(GRU)实现跨模态特征的动态交互,解决单模态分析中信息缺失导致的特征误判问题。
3.2 动态特征提取模块
创新设计 “边缘增强 - 区域生长” 动态迭代模块,突破传统静态阈值的局限性。首先基于缺陷区域的灰度均值与梯度方差构建初始生长种子点,采用 8邻域区域生长算法初步分割缺陷轮廓;随后引入边缘反馈机制,通过 Canny 算子提取边缘像素点,计算其与区域生长边界的欧式距离,当距离超过设定阈值时触发动态阈值调整,自动优化生长准则。针对重叠、嵌套等复杂缺陷,引入改进 Transformer 模型:将缺陷特征图分割为 16×16 的特征块,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块间空间关联度,挖掘缺陷的拓扑结构特征;设计缺陷解耦头,利用多层感知机(MLP)对高关联度特征块进行聚类,实现重叠缺陷的分离提取。同时,构建缺陷特征字典,包含形态学参数(面积、周长、圆形度)、灰度特征(均值、方差)及能谱特征(能量峰值、衰减系数),通过特征匹配实现缺陷类型的初步判定,为后续精准识别奠定基础。
4. 实验验证
4.1 实验数据集构建
选取高压管道焊缝、高压容器壁面等典型构件作为检测对象,构建包含10000 组样本的数据集。样本涵盖 0.1-2mm 不同尺寸的微裂纹、气孔、夹杂等缺陷类型,其中 5000 组为高噪声环境下的采集数据(信噪比 3-5dB),3000 组包含重叠或嵌套缺陷,2000 组为无缺陷的正常样本。每组样本同步采集 X 射线灰度图像(分辨率 512×512 )与能谱分布数据(能量范围 10-100keV,采样间隔 1keV),通过人工标注确定缺陷位置、类型及尺寸作为真值,采用数据增强技术(旋转、缩放、噪声叠加)扩充样本多样性,确保数据集的代表性与挑战性,以适配复杂工业场景下的检测需求。
4.2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实验环境为搭载 NVIDIA A100 显卡的工作站,对比传统方法(阈值分割、Canny 边缘检测、单模态 CNN)与新方法的性能指标,包括缺陷识别准确率、漏检率、边缘定位误差及处理速度。结果显示:新方法对 0.1mm 级微裂纹的识别准确率达 98.7% ,较传统 CNN 提升 15.3% ;在高噪声数据中漏检率仅 2.1% ,远低于阈值分割法的 18.5% ;边缘定位误差控制在 1.2 像素内,优于 Canny 算法的 3.5 像素。针对重叠缺陷,新方法的解耦成功率达 92.3% ,处理单组样本耗时 0.8 秒,满足工业实时检测需求。实验表明,多模态融合与动态特征提取机制能有效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显著提升缺陷检测精度与鲁棒性。
总结
本文围绕 X 射线无损探伤中缺陷特征提取展开探究。该技术对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等关键领域构件质量保障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在处理高噪声图像、微小及复杂形态缺陷时,因特征耦合、边缘模糊等问题,漏检率超 15% ,难以满足高端制造需求。且现有单模态模型对能谱分布等深层信息利用不足,静态阈值不适配缺陷动态变化。为此,本文聚焦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智能特征解耦,探究融合射线图像与能谱数据的动态提取新方法,以期突破瓶颈,为高精度检测提供支撑,推动关键工业质量管控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学芹 , 亢凯 .X 射线无损探伤中缺陷的自动检测与识别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4):47.
[2] 王宾 . 基于 X 射线无损探伤机的电力电缆偏心检测方法 [J]. 电子制作 ,2022,30(02):85-86+22.
[3] 陈学芹 , 亢凯 .X 射线无损探伤中缺陷的自动检测与识别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