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智能分析
罗云华 霍欣杰 连祥东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引言
1. 相关技术基础
1.1X 射线无损探伤技术原理
X 射线无损探伤技术基于 X 射线的穿透性与物质衰减特性实现非破坏性检测。其原理为:X 射线管产生的高能射线穿透被检测物体时,不同物质(如缺陷与基体)对射线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 —— 缺陷(如裂纹、气孔)因密度低于基体,对射线衰减较弱,而致密基体则吸收更多射线。穿透后的射线强度经探测器(如平板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生成数字图像。图像中,缺陷区域因射线透过量更高而呈现灰度差异(通常为亮区),基体则呈相对暗区。通过分析这种灰度分布差异,可识别物体内部的缺陷位置、形态及尺寸,实现对材料或构件完整性的评估,且不损伤被检测对象,广泛应用于工业质检等领域。
1.2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深度学习是实现 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智能分析的核心技术支撑,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数据特征。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主流模型,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局部特征(如缺陷边缘、纹理),池化层压缩数据并保留关键信息,适用于缺陷特征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如 YOLO、Faster R-CNN)结合 CNN 与区域推荐机制,可快速定位缺陷位置并输出边界框,解决小目标(如微裂纹)检测难题。图像分割模型(如 U-Net)通过编码器 - 解码器结构生成像素级掩码,实现缺陷轮廓精确提取。此外,迁移学习通过预训练模型适配新场景,小样本学习(如元学习)缓解缺陷样本稀缺问题,贝叶斯神经网络量化识别不确定性,为人机协同提供依据,共同提升分析精度与鲁棒性。
1.3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衡量 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智能分析模型性能的关键标准。准确率反映模型正确识别缺陷的比例,适用于整体性能评估;召回率体现对真实缺陷的检出能力,避免漏检。F1 值综合准确率与召回率,平衡二者关系。平均精度均值(mAP)针对多类缺陷,衡量不同置信度下的检测精度。此外,检测速度(每秒处理图像数)保障工业实时性,缺陷参数测量误差(如尺寸偏差)评估量化准确性。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全面反映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2.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数据集构建与预处理
2.1 数据集构建
数据集构建是 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分析的基础。需采集多场景样本,涵盖金属、复合材料等材质,包含裂纹、气孔等典型缺陷及无缺陷图像,兼顾不同尺寸与灰度特征。采用专业设备按工业标准拍摄,保证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通过 LabelMe 等工具标注,明确缺陷位置、类型及边界,标注人员需经培训确保一致性。划分训练集( 70% )、验证集( 15% )、测试集( 15% ),避免数据泄露。建立质量审核机制,剔除模糊、标注错误样本,最终形成规模合理、多样性强的高质量数据集,支撑模型训练与评估。
2.2 图像预处理方法
图像预处理是提升 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质量的关键步骤。先采用小波变换去噪,保留微小缺陷细节的同时抑制散射噪声;再基于 X 射线衰减模型校正对比度,根据材料厚度动态调整灰度分布,增强缺陷与背景差异。通过形态学操作预定位疑似缺陷区域,缩小分析范围。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图像尺寸统一为固定分辨率,像素值映射至 [0,1] 区间,消除尺度差异对模型的影响。预处理后图像能突出缺陷特征,降低噪声干扰,为后续特征提取和缺陷识别提供高质量输入。
3. 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特征学习模型设计
3.1 模型总体架构
模型总体架构以 “分层递进、多模块协同” 为核心。输入层接收预处理后的 X 射线图像;特征提取层采用改进 U-Net,结合注意力机制与特征金字塔,捕捉多尺度缺陷特征,嵌入物理约束层融合衰减参数;检测分类层设双分支,YOLOv8 分支定位缺陷,语义分割分支输出掩码,动态权重机制融合结果;小样本适配层通过物理仿真生成虚拟样本,结合元学习实现快速微调;反馈层筛选高不确定性结果,经人工修正后通过增量学习优化模型。
3.2 特征提取网络设计
特征提取网络以改进 U-Net 为基础架构,编码器采用多尺度卷积核( 3×3 、5×5 )捕捉不同尺寸缺陷,每层嵌入空间注意力模块,通过学习权重突出缺陷区域特征。解码器与编码器对称连接,引入特征金字塔结构,融合浅层边缘纹理与深层语义信息。创新加入物理约束分支,将 X 射线衰减系数、材料厚度等参数编码为向量,与对应层级特征拼接,引导网络聚焦物理意义显著的缺陷特征。通过残差连接缓解梯度消失,采用 Swish 激活函数增强非线性表达,提升对微小、模糊缺陷的特征捕捉能力。
3.3 特征融合策略
特征融合策略采用 “跨层级双向融合 + 物理特征加权” 机制。横向融合同层级多尺度卷积输出,通过通道注意力分配权重,强化关键缺陷特征。纵向构建跳跃连接,将编码器浅层边缘特征与解码器深层语义特征拼接,经卷积压缩后输入下一层,保留细节的同时增强语义一致性。物理约束分支输出的特征向量,通过动态权重矩阵与对应层级视觉特征加权融合,使网络更关注符合物理规律的缺陷区域,有效提升复杂背景下的特征区分度。
4. 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识别与检测模型设计
缺陷识别与检测模型采用双分支协同架构。检测分支基于 YOLOv8 改进,优化锚框尺寸适配微小缺陷,增加小目标检测头,提升 0.1-1mm 裂纹的检出率。分类分支为轻量级 CNN,输入检测框内区域特征,输出裂纹、气孔等 8 类缺陷概率。引入动态决策机制,高置信度样本直接输出结果,低置信度样本融合两分支特征再判断。嵌入贝叶斯层量化不确定性,为高模糊缺陷标注人工审核优先级,模型端到端输出缺陷位置、类别及置信度,兼顾检测速度与精度。
5. 模型优化与实验验证
模型优化采用混合策略:引入 EWC 增量学习避免参数遗忘,结合余弦退火调整学习率;对检测分支采用知识蒸馏压缩模型,提速 30% 仍保精度。实验用3 万张工业样本,分金属、复合材料子集。对比 YOLOv8 等基线模型,所提模型 mAP 达 98.2% ,小缺陷检出率提升 12% 。消融实验验证双分支、贝叶斯层的有效性,可视化展示对 0.1mm 微裂纹的精准定位。测试集跨场景验证泛化能力,在新材质样本上准确率保持 90% 以上,满足工业实时检测需求。
总结
本文围绕基于深度学习的 X 射线无损探伤图像智能分析,构建了含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模块的框架,采用双分支模型识别检测缺陷,经优化后 mAP 达98.2% ,小缺陷检出率提升 12% ,泛化能力强,满足工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岳曾敬 , 孙理 , 张晓强 .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药柱 X 射线无损探伤中的运用 [J]. 兵工自动化 ,1998,(03):24-27+32.
[2] 肖家峰 , 邵金鹏 , 吴昊天 , 等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识别算法 [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5,41(04):52-57+92.
[3] 唐建军 , 赵田田 , 田康 , 等 . 矿用钢丝绳芯输送带智能无损探伤监测系统研究 [J]. 煤炭工程 ,2023,55(12):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