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与创新策略
白玛央珍
身份证号:540124199406266064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养殖技术的进步,畜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同时畜牧业发展的质量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做好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是保障畜牧业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有必要围绕其展开探讨。
一、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
(一)强化免疫接种
1. 科学制定免疫计划。免疫接种是防控动物疫病的常规手段,其能切实提升畜禽群体免疫力,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几率。根据地方畜禽养殖的基本情况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能大幅提升免疫接种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免疫接种的优势与作用。免疫计划的制定需综合考虑畜禽养殖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历年疫病流行特点等因素,并要结合国家强制免疫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以此确保免疫工作的开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譬如针对高致病禽流感高发地区,免疫计划的制定自然需要以家禽免疫为重点,通过增加家禽免疫频次的方式降低禽流感发生风险。
2. 规范免疫操作。在科学制定免疫计划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免疫操作完全符合相关规范,以免操作不规范而导致计划实施效果受到影响。负责免疫操作的免疫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疫苗的储存、运输、稀释与接种相关的知识和操作规范,并要在实践中严格按照规范加以操作。不同疫苗的存储与运输必须以说明书为标准,严格控制疫苗存储的温度条件,通过专用的冷链设备对疫苗加以储存与运输,防止光照、温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疫苗失效。接种疫苗前需对疫苗质量进行检查,确认疫苗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和储存条件,观察疫苗是否存在破损、沉淀、冻结等异常情况。接种前对接种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采取 75% 酒精浸泡等方式对接种器械进行消毒,根据动物体型准备合适规格的针头。免疫人员需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口罩等,以免接种过程中吸入或皮肤接触疫苗。免疫人员需在正式接种前对动物状态加以观察,如发现患病、发热、应激、幼龄、怀孕后期母畜等,禁止对这些动物接种。对疫苗进行稀释与混匀处理,其中冻干疫苗需使用配套稀释液或生理盐水按比例进行稀释,灭活疫苗需在使用前充分摇匀。稀释后的疫苗需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如有剩余应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按照疫苗说明书要求确定合适的接种途径,主要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免疫接种过程中需确保剂量准确,禁止擅自加大或减少剂量,务必要按照规范更换针头,并且要对接种动物数量、疫苗批号、接种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3. 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估。接种后还需对动物密切观察 1~3d,如发现严重过敏的动物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并隔离治疗。口蹄疫疫苗等接种后需在一定时间检测抗体水平,如果抗体不足需补免。定期对免疫畜禽的血液样本加以采集并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从而评估免疫效果。如发现免疫效果不及预期,需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二)加强预警和应急处理
1.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合理制定动物疫病预警指标和阈值,一旦出现监测数据达到指标或阈值便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基层单位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级、省级、市级预警信息的发布情况,同时也要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风险监测,积极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地养殖户进行预警。常见预警渠道有官方网站、政务APP、短信、应急广播、地方电视台、宣传栏等,通过这些渠道传递预警信息需明确风险点和防控建议。
2. 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合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规范应急响应流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疫苗、消毒剂、防护用品等关键物资储备充足。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模拟口蹄疫、牛肺疫、布鲁氏菌病等疾病传播场景,重点检验紧急情况下的“封锁、扑杀、消毒、溯源、解封”等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并要根据演练结果生成整改清单。预警信息发出后,畜牧兽医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核查,做好基础的疫情风险评估工作,并要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制定防控方案,快速响应并对疫情进行有效防控。
(三)加强养殖安全管理
1. 强化防疫意识。针对大量散养户自家养殖的基本情况,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强化养殖安全管理,一定要以强化防疫意识为基础。分层分类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养殖品类编制具有差异化的防疫手册,对日常消毒、疫苗接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进行有效宣传。通过广播、微信群、现场培训等方式,引导散养户对近期疫情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等有所了解。加强典型案例警示与正向激励,详细分析防疫不到位而导致的散养户疫病爆发案例以及造成的损失,总结防疫规范的散养户经验,同时对主动落实防疫措施的散养户给予奖励。
2. 规范养殖行为。全面规范散养户养殖行为,严格要求相关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规范饲料和兽药的使用,通过正规渠道采购饲料与兽药,严格检查相应的质量合格证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使用饲料需根据畜禽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配制,不得滥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的使用必须符合规范,对剂量、疗程及使用方法等进行严格控制。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定期对养殖圈舍、设备设施等进行消毒,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轮换消毒药品,严格按照规范对消毒药剂的浓度、使用方法、作用时间等加以控制。此外,还要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于病死禽畜应当及时将其隔离处理,并无害化处理,以免导致疾病传播,也不得流入市场。
二、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创新要点
构建“政府 + 市场 + 社会”防疫共同体,政府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星级评价体系以及“白名单”,推广“政策性农业险 + 防疫托管”模式,建设“消洗 - 转运 - 处理”三级网络,加强“无废牧场”示范,实现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聚焦源头防控与能力提升,推广生物安全隔离制度,引导地方中小养殖户通过设置物理隔离带、划分净污通道等方式进行生物安全隔离,同时在散养密集区实施“分片划区”管理模式,限制于区内畜禽流动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将防疫工作融入养殖全过程管理,围绕养殖准入门槛、人员培训与管理、引种检疫、种群健康监测、饲料安全、物资消毒、环境与设施消毒、无害化粪污处理、精细化饲养、日常观察记录、病死畜与废弃物处理等制定相应规范,严格要求养殖人员遵照规范构建全过程防疫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宣传内容,利用短视频平台等加强互动式传播。重视基层防疫服务创新和优化,打造整合免疫接种、检疫申报、检疫咨询等功能的一站式防疫服务点,探索、建立和完善防疫物资共享机制,切实拓展防疫工作覆盖范围。
结束语:
准确把握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重点是保障防疫效果的关键,积极推动防疫工作创新则是持续提升工作水平的核心。加强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全面深化对动物防疫工作重点的挖掘与确定,动态调整工作重点内容与措施,持续推动防疫工作的全面创新,进而为地方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盛梅 .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及提升措施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 (13): 162-164.
[2] 王芳斐 . 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探讨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 45 (03): 175-177.
[3] 张宇翔, 谢晓岩, 杨春梅, 等.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与防治研究 [J].吉林畜牧兽医 , 2022, 43 (07): 133-134.
作者简介:白玛央珍(1994-06-26),女 ,现初级职称,从事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