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记者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徐言方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新闻业生态,从自动化新闻写作到智能内容推荐,从数据挖掘到舆情分析,AI 已全面渗透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这种技术变革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记者职业价值的深层思考:当算法可以快速生成新闻稿件,当机器能够分析海量数据,人类记者该如何确立自身不可替代性,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与行业实践案例,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构路径[1]。
一、AI 技术对新闻业的双重影响
(一)效率革新与内容局限
新闻生产流程正经历技术驱动的效率跃升,面对财经简报、赛事快讯等高度格式化的内容领域,自动化系统展现出惊人的处理能力。以美联社部署的Wordsmith 平台为例,该系统每年可产出逾 30 万篇机器生成报道,其处理速度与数据精确度显著超越传统人工操作。然而,这种技术优势存在明确边界当涉及需要价值权衡的调查性报道时,算法的局限性便显露无遗,如 2023 年某智能写作工具因误读企业财报背景信息导致报道失实,凸显出机器在语义解析与情境判断层面的根本性缺陷[2]。
(二)受众期待的结构性转变
数字媒体生态重塑了用户的信息消费逻辑,当前受众已跨越基础资讯获取阶段,转而寻求深度的情感共振与思想交锋。来自社交平台的传播监测显示,包含记者独立见解的深度内容传播效能达到纯事实性报道的近 4 倍。需求升级倒逼新闻从业者角色转型:从信息传递者进阶为意义建构者,这种需要人文积淀与伦理判断的创造性劳动,恰恰构成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专业壁垒。新闻工作者正通过观点提炼与价值判断,在技术洪流中确立不可替代的职业坐标[3]。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记者核心竞争力重构的四个维度
(一)批判性思维的深度锻造
在信息总量激增、传播速度加快的当下,记者甄别事实真相的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海量且来源复杂的信息流,仅凭经验或单一渠道已难以有效识别真伪。以2024 年某省级媒体机构成立的“事实核查实验室”为例,该团队的工作模式体现了专业怀疑精神在实践中的应用。他们并非简单依赖线上信息比对,而是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验证流程:首先进行多源信息交叉核验,对比来自政府公开数据库、专业机构报告、社交媒体、当事人陈述等不同渠道的材料;其次,在初步网络核查发现疑点或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时,启动实地取证程序,派遣记者前往事件发生地采集第一手证据,如现场观察记录、采访核心当事人、核实文件真伪等。通过这种严谨的组合验证方式,该实验室在成立后较短时期内,成功识别并公开澄清了 127 起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虚假信息事件,有效遏制了错误信息的扩散。当自动化内容生产技术显著提升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效率时,记者职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恰恰体现在其对信息来源可靠性的持续审慎评估、对信息链条完整性的反复推敲,以及对相互矛盾证据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上。算法系统在处理结构化数据和识别模式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理解信息的隐含意图、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微妙含义,以及那些依赖人类常识和复杂逻辑推理才能辨识的信息灰色地带时,存在明显局限。在这些关键领域,记者的批判性思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4]。
(二)人文洞察的价值锚定
人类记者所具备的深刻文化感知和社会理解能力,是生成具有深度和影响力报道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使记者能够超越单纯的事件描述和数据堆砌,洞察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和人性本质,如《中国新闻周刊》汶川地震十周年报道中," 废墟缝隙生长的野花 " 这一细节刻画,引发超越数据模型的情感共振,将个体经历、微观现象与广阔时代背景、社会议题紧密联结的叙事能力,基础在于记者对复杂人类情感逻辑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的深入理解。虽然算法技术能够识别文本中标注的情绪词汇,但它难以解析如“乡愁”、“集体记忆”或特定社会转型期民众心态中交织的复杂情绪状态。记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通过具体案例折射普遍性问题。例如,在报道农民工返乡现象时,记者不会停留在返乡人数的统计上。他们可能深入追踪一位具体返乡者的生活轨迹,记录其携带的城市生活印记(如特定工作技能、消费习惯的改变),观察其重新融入乡村社区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这位个体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生动地展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城乡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适应。
(三)技术适配的辩证实践
新闻业的技术融合正经历从工具应用到价值重构的范式转换。新华社 " 媒体大脑 " 计划揭示新型能力矩阵:除 Python 数据挖掘、AR 沉浸式呈现等技术操作素养外,更要求记者建立技术适配的预判机制,这种能力在深度报道中具象化为双重驾驭——某调查团队剖析 AI 换脸技术时,既通过三维建模可视化还原算法原理,又追踪该技术对司法证据体系、亲密关系信任等社会根基的侵蚀效应,突破传统技术解释框架,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场中确立平衡点。技术通才的本质绝非简单掌握工具,而在于构建技术选择的辩证法。当业界热议元宇宙报道时,清醒的从业者始终在追问: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弱化了灾难现场的共情传导,数据可视化会否简化贫困问题的结构性成因,这种批判性技术观在实践中体现为三重底线:技术应用需服务于真相还原,服从于公共利益,归属于人文精神。唯有将技术锚定在人的价值坐标上,方能避免陷入算法至上主义的迷思,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照亮现实的新火把而非制造迷雾的机器。
(四)伦理守门的历史使命
算法时代的信息异化赋予记者前所未有的价值导航使命。2023 年某都市报对 "AI 算命" 产业的系列报道堪称典范:记者伪装老年用户实测软件欺诈模式,溯源资金流向揭露黑色产业链;更通过社区伦理工作坊构建反技术迷信对话场,邀请科学家拆解算法随机性本质。这种 " 曝光 - 解构 - 启蒙 " 的进阶式传播,使科技伦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风险认知图景。在算法编织的认知茧房中,记者正成为突破信息高墙的破壁者。当个性化推荐不断强化偏见闭环时,专业媒体通过交叉信源验证、多元视角并置重建公共领域理性。这种守门行为本质是对技术权力的制衡,其深层意义在于守护人的主体性:当科技巨头将用户简化为数据点,记者通过《被算法遗忘的银发族》《外卖骑手情感图谱》等报道,持续唤醒技术洪流中具体而微的生命价值,确保数字化进程始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异化奴役。
结语:
人工智能不是记者的替代者,而是重构竞争力的催化剂。当算法处理事实时,人类记者应专注于解释事实;当机器计算数据时,人类应致力于诠释数据背后的意义。这种分工不是倒退,而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进化。未来的记者需要成为 " 人文技术主义者 ",在保持技术敏感性的同时,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公共性与人文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智能时代确立不可替代的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璐冰 . 人工智能冲击下记者核心竞争力重塑措施研究 [J]. 新闻传播 ,2025, (14): 172-174.
[2] 潘承斌 . 新闻记者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探索 [J]. 中国报业 , 2025, (11):174-175.
[3] 孙茜 .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能力挑战与价值重塑探讨 [J]. 记者摇篮 , 2025, (01): 153-155.
[4] 杨青峰. 智能化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竞争优势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 中国传媒大学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