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教学中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博

农安县开安镇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200

一、链接生活案例,培育节俭意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教学中链接生活案例培育学生节俭意识,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节俭的重要性,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可以与生活案例相结合来渗透节俭教育。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引入家庭水电费计算的案例。教师展示一份家庭月度水电费账单,让学生计算不同电器使用时长对应的水电费用。通过计算,学生发现长时间开着不用的电器会消耗大量电能,增加家庭开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水电,如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等。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运算技能,还让他们认识到节俭用电、用水对家庭经济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节俭的思想。在学习古诗《悯农》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描绘的农民劳作的艰辛。让学生想象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体会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进而联系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如学校食堂里倒掉的剩饭剩菜,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的错误之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珍惜粮食、杜绝浪费是一种美德,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光盘行动。

二、挖掘学科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小学教学中挖掘学科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如剪纸、中国画、民间工艺等。在教授剪纸课程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展示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让学生了解剪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教师亲自示范剪纸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创作简单的剪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剪纸技能,还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剪出的精美图案时,会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豪感。在学习中国画时,教师介绍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构图特点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通过欣赏古代名家的画作,如徐渭的《墨葡萄图》,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学生了解到中国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音乐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作品。在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先介绍歌曲的起源和流传情况,让学生知道《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含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通过学唱《茉莉花》,不仅学会了演唱技巧,还深入了解了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让学生聆听不同民族音乐独特的节奏、旋律和演唱方式,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接触多元的民族音乐,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在小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社会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2]。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如被污染的河流、雾霾天气下的城市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在教授“遵守交通规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城市交通的模拟情境。在教室里布置出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等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角色。在模拟过程中,设置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如行人闯红灯、司机超速行驶等。让学生观察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并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为了他人的安全和社会的有序运行。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育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小学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3]。体育教学中的团队运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良好载体。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在比赛前,引导学生讨论战术安排,明确每个队员的职责和任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传球、挡拆,共同完成进攻和防守任务。当球队取得胜利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当球队失败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协作空间。例如,开展“校园植物调查与保护”项目。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校园内某一区域的植物种类、生长状况等信息。在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观察记录,有的负责拍照采集,有的负责查阅资料。完成调查后,各小组汇总数据,共同分析校园植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接着,小组共同制定校园植物保护行动方案,如制作植物标识牌、开展植物养护活动等。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协作中学会了发挥团队力量。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教学中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链接生活案例培育学生节俭意识、挖掘学科文化厚植学生文化自信、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社会责任以及设计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协作精神等实践策略,能够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的途径,让德育之花在小学教学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课题成果】: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教学中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的实践研究王博,证书编号:NAJKS--2024084

参考文献

[1]景萌.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1):142-145.

[2]叶蓉. 小学音乐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