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研究进展
陈雨梅
苏州市广济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131
引言:
暴力行为主要指具有一定破坏性的一系列攻击行为,是个体对他人或者自身造成非间接伤害,从而对周围环境的和谐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种新型疾病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导致精神病人出现暴力行为的概率随之增加。在特定的精神症状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下,精神科病人可能会表现出外走、自杀、伤人以及毁物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其中伤人、毁物的发生率最高,较健康者高出 10 倍,而护理人员则是最直接承担暴力行为的群体[1]。由于精神病病人具有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质,所以其更容易引发严重的暴力行为,且此类行为往往持续危害大、时间长、后果重,甚至可能危及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为大幅度降低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必须深入探究暴力行为发生的根源,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暴击伤害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定义,医院工作场所内的暴力主要指在工作场所内部卫生人员受到攻击、威胁以及辱骂,致使其健康、幸福以及安全构成隐晦、明确挑战,且故意违反某种行为规范而引起他人心理上或身体上不愉快的一种状态。按照对财产、人身的破坏程度,其被分为易激惹、破坏、辱骂、攻击、自我伤害以及敌意六大形式。其中攻击性行为是最主要的一种暴力行为。精神病病人的暴力行为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反社会行为、操纵、怀疑、攻击,以及过度活动。肢体攻击以及口头攻击是两种常见的暴力攻击方式,其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对目标造成不同影响。
2.遭受暴力伤害的原因
2.1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工作压力大、低工资待遇、受到社会偏见以及高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大多数缺乏服务意识,在面对病人时表现出粗暴的临床服务态度,致使病人进入医院后未能受到积极服务,难以全方位沟通与交流,也无法耐心解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最终导致严重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2]。根据对遭受暴力伤害的护理人员相关调查结果,发现 28.93% 的暴力事件源于护理人员对病人服务的整体态度不佳。其中以语言暴力占比最高,其次为肢体攻击,再次为性侵害。在护理人员群体中,有93.49%的人遭受暴力伤害,而这些伤害都是由年龄较小的护理人员在1-3 年之间造成的。同时还发现,被暴力打击过的护理人员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而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较多。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根源在于未能与病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以及护理经验的不足。
2.2 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
据了解,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主要侧重于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护理,大多医院的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并未接受过全方位有关自我保护、暴力防范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下,导致很多护理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再加上护理工作负荷巨大,接触病人数量多,一旦发生暴力行为,护理人员难以有效预防。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据调查分析,护理人员遭受暴力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必要防护意识,这一比例高达 34.93% 。因此,在精神科内部采取一些与心理疾病本身相违背的治疗方法,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抵触与敌意。若不能对病人进行合适且高效护理干预,就会导致病人出现严重的制约行为以及反约束行为,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概率大幅度上升[3]。
2.3 病区拥挤的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压力也日益加剧,精神疾病的临床发生率逐年攀升,导致精神科收治的病人数量不断增加,内部床位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从而使得病房内的空间变得异常拥挤。由于精神病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导致病人可供活动的空间受限,从而限制其户外活动,进一步加重病人心理负担[4]。另外,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差,在工作过程中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安全。
3.解决暴力伤害的途径
3.1 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时,护理人员应当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情况,以便能够准确诊断病人病情,并对其既往病史进行深入全方位分析,从而为病人提供有效、科学的针对性服务。因此,临床中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以及心理状态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医疗措施。对于那些出现明显被害妄想症、易激怒、幻觉、妄想、自伤等症状的病人,必须将其控制在护理人员的视野范围内[5]。
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确保病人得到合理用药以及心理疏导,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为了确保病人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必须提供及时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科学的护理,以预防和治疗暴力行为。此外,由于病人往往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自杀或者其他极端行为,这不仅影响到自身安全,同时也给医院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科学、高效的药物管理和护理,以避免病人出现吐药以及藏药等不良表现。在实践中,护理人员不断培养敏锐洞察力,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积累丰富的经验[6]。
3.2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在医院精神科中,暴力行为频繁发生,病人在住院期间所表现出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在护理人员毫无防备下突发,难以预防[7]。暴力可能会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护士自身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为有效确保护理人员不会遭受暴力行为的侵害,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病人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变化,以分析暴力行为的风险因素。通过了解暴力产生原因以及特点后,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8]。
3.3 创设和谐安全病区环境
为确保病房内环境的整洁、安静,应优化整体布局,合理设置床位数和床间距,以避免病人过度拥挤,减少护患之间的争吵以及摩擦。加强护理人员与病人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于假期结束以及刚刚入院的病人,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以确保他们不会对其他病人和护理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身体伤害[9]。针对曾有攻击史或者存在倾向的病人,要在同一时间内,安排3-5 个护理人员护理,保持在 1-1.2m 距离,且要站在病人正面或者右侧,最好是与病人相距较近的一张桌子,以避免病人因激动而产生一系列暴力行为。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病房进行一次安全巡视,对窗户、病房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确保病人不会出现自我伤害、逃跑、自杀以及其他意外[10]。
4.结论
总而言之,护理人员是精神病医疗机构中核心服务群体。近年来,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频繁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行为对护理人员团队建设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为大幅度降低护士的被施暴概率,必须创设良好的护理氛围,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服务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红艳.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联合通脉养心丸治疗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人人健康,2022(11):99-101.
[2]曹萍.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15):37-38.
[3]陈四华,孙旭晖,袁强.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07):676-679.
[4]罗频.精神科暴力风险评估表在降低住院患者暴力伤人事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1):87-91.
[5]刘涛,杨晓丽.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月刊,2018(09):66.[6]邹桂元,卢庆华,滕伟钰.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33):4249-4251.
[6]李拴荣,张秀丽,张军.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情感体验及应对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3):297-300.
[7]时云文.58 例精神科护理人员暴力伤害原因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286-287.[9]苏婉静.精神科临床护士受暴力伤害的现状调查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3):29-31.
[8]王玉玲,张俊峰.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414.
[9]张丽娟,段佳琴,李水英.精神科护士受暴力伤害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32):2987-2989.
[10]苏婉静.精神科临床护士受暴力伤害的现状调查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