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学校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

靳松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

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这一次的整体“双减”改革措施,实际上是一次系统变革的工程,校内、校外都有相应的系统变化。在这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二、关键实践问题与对策

(一)家校协同痛点

家校社的范畴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教育的消费领域,教育部门和教师有责任做好协同指导和统筹工作,在多边合作中,创造最优化的培养供给方案。协同涉及都机制、方式,目标是要形成育人共同体。已有的家长学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诊断,教研组、年级组指导下的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家长沟通,课堂效率提升和课后辅导到位基础上的扬长和补短共识,有效利用高质量社会教育资源。

1、家长送孩子的时间过于集中,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大兴实验学校为例早上送孩子时间段为7:30-8:00,30 分钟时间要完成1000 余名学生的入校工作,家长送孩子的交通工具各异,交通压力非常大。2、学校门口未设计相应的接送孩子交通范围。有些老校属于临街或临小区地段,建校就未设计相应的交通范围,在时间和交通压力高度重合的时段,显然无法做到井然有序。

3,家长与学校的配合问题。家长希望看到孩子安全进入校门,而且有的时候经常忘带东西,还会耽误时间,学校则希望家长放下孩子,尽快离开,为后续家长留出空间。

解决方案:

1. 错峰接送(如分年级错时10 分钟);

2. 联合交管部门划定临时停车区,恢复路队制;

3. 家长志愿者参与校门管理,建立激励制度。

(二)作业设计转型

作业这部分涉及到判作业、问题诊断、知识能力巩固、整体个体学情等新维度,教研组、备课组

要有明确准备;互换高质量的作业素材和载体;区教研层面原有的练习册和同步练习进行适当调整,

联动考验,对准改革仿效。基础性的知识做到少而精、分层的知识加强精确性、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主要问题:传统作业存在机械重复、缺乏分层、忽视诊断功能。

改进路径:

1. 教研组建立“作业资源库”,共享高质量分层素材;

2. 区级练习册调整为“基础+拓展”双轨,基础题“少而精”,拓展题强化思维;

3. 引入数据分析工具,通过作业反馈精准诊断学情。

(三)课后服务优化

现状:当前课后服务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问题,多以作业辅导为主,缺乏兴趣拓展、实践体验等多元化模块,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亟需通过资源整合与课程重构提升服务效能。

突破点:

1.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免费优质资源;

2.开发“弹性课程包”,学生可自选艺术、科技、体育等模块。

三、深化改革的建议

1. 资源观重构:将教师、家长、社会机构视为“服务要素”,构建动态资源池,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核心。

2. 技术赋能:利用AI 作业分析、学习行为数据挖掘,实现“诊断-反馈-改进”闭环。

3. 文化引领: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教育讲座重塑教育价值观,抵制“唯分数”倾向。

结语

双减是系统性变革,需以“学生成长”为原点,打破校内外壁垒,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唯有在机制创新、技术融合、文化重塑中持续发力,方能实现“减负提质”的深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