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术赋能与美术育人的融合实践:小学真实性学习的路径探索

作者

庄妍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引言

将新技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开展真实性学习意义深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与逼真的创作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审美素养,让小学美术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本末倒置,为用而用

在实际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新技术应用时常陷入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本末倒置的困境,出现为用而用的现象。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新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新奇感,在课堂上频繁展示各种炫酷的技术效果,却忽略了这些技术与美术知识、技能传授以及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等核心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导致课堂热闹有余,而学生在美术素养提升方面收获寥寥。

(二)学生主体地位被技术削弱,沉浸感与交互性不足

一些教师主导着技术操作,学生只能被动观看,缺乏自主探索与实践机会。而且部分新技术应用场景下,学生与作品、技术的交互性有限,难以深度参与创作过程。这使得学生难以全身心沉浸于美术学习,无法充分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新技术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动力。

(三)资源与评价体系缺失,难以支撑真实性学习闭环

在小学美术课堂引入新技术推动真实性学习时,资源与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为关键阻碍。一方面,适配新技术教学的优质美术资源稀缺,教师难以获取丰富且贴合教学主题的素材,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缺乏针对新技术环境下真实性学习的科学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与进步。资源匮乏与评价缺位,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形成完整闭环,不利于新技术在美术课堂的深度应用与持续发展。

(四)教师技术与艺术融合素养不足,教学实践存在障碍

不少教师虽掌握一定技术操作,但在将其与美术艺术理念、创作手法巧妙融合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借助技术生动展现美术魅力。而且,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教学新变化,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衔接不畅、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阻碍了新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推动新技术与小学美术真实性学习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以真实任务为驱动,构建“艺术+技术”的学习情境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桥》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们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构建了融合艺术与技术的深度学习情境。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带领学生开展"云游名桥"的沉浸式体验。学生通过VR 设备"漫步"于苏州宝带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桥梁,360 度观察桥体的建筑结构、材质细节和周边环境特征。特别是针对本校地处常州市经开区(戚墅堰)的区域特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桥梁,如始建于明代的万安桥、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惠济桥等,通过对比观察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遗产的探究兴趣。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发布真实任务:"我为家乡桥代言"宣传海报设计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座最具特色的家乡桥梁,通过平板电脑上的绘画软件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借鉴VR 体验获得的视觉灵感,还可通过学校搭建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查询相关桥梁的历史文献、建筑图纸等资料,确保艺术创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小组分享设计思路,其他同学可实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则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及时对各组的创作提供个性化指导。完成海报设计后,通过投影仪在班级展示,并开展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

(二)倡导人机协同创作,强化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性

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我设计的动漫形象》一课教学中,我通过“小设计师工作坊”的情境创设,倡导人机协同创作,强化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性。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课堂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国产动漫片段,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动作等角度分析孙悟空、哪吒等角色的艺术特点。在学生创作环节,教师引入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动漫创作软件,该软件提供丰富的角色模板、色彩库和特效工具。以学生创作"海洋守护者"动漫形象为例:她先在绘画本上勾勒出角色草图 - 一个拥有波浪长发和珊瑚头饰的女孩形象。随后使用平板电脑的扫描功能将草图导入软件,利用"智能描线"功能将手绘线条转化为清晰的电子线稿。在着色阶段,该学生从软件的色彩库中挑选了海洋色系(蔚蓝、珊瑚粉、海藻绿),运用"魔法填色"工具为不同区域上色。他还尝试使用"发光笔刷"为珊瑚头饰添加荧光效果,通过"动态模糊"工具让长发呈现飘逸感。创作过程中,软件的"智能构图建议"功能实时提供多种配色方案和特效组合,但学生始终保持创作主导权,选择性采纳建议。最终,我们将完成的作品上传至班级共享画廊,并录制一段语音讲解自己的创作灵感来自保护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同学可以通过平台的点赞和评论功能进行互动,教师则从造型创意、技术运用、色彩搭配等维度给予针对性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保持了美术创作的艺术本质,更通过技术赋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为数字艺术家的成就感。

(三)开发多元化数字资源库,构建过程性动态评价体系

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美丽的园林》一课中,为推动新技术与真实性学习融合,我们开发了多元化数字资源库并构建过程性动态评价体系。数字资源库整合了丰富的素材,有各类传统建筑的3D 模型,学生可多角度观察建筑细节;还有建筑历史文化的图文资料、传统建筑工艺的短视频等。比如讲解苏州园林时,学生通过3D 模型能清晰看到亭台楼阁的布局、门窗的雕花工艺,结合文字介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寓意,视频则展示了园林建造过程。在过程性动态评价方面,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课堂上,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创作,如用绘图软件绘制传统建筑草图、制作建筑介绍电子小报等。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创作时间、修改次数等数据。教师根据这些数据,结合学生作品,从创意构思、技术应用、文化理解等维度给予实时评价与反馈。小组互评环节,学生在平台上互相查看作品,发表评论和建议。课后,学生上传拓展学习成果,如参观本地传统建筑的照片和感悟。教师综合各方面表现,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四)开展跨学科教研培训,提升教师融合创新素养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服饰》一课为例,学校通过跨学科教研培训提升教师的融合创新素养。本节课融合美术与音乐元素:音乐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台步训练,提升形体与表情表现力;美术教师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服装制作课件,如通过动画演示剪纸、折叠与裁剪步骤,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技巧,并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平台获取素材。学生分组合作,分别负责设计、剪纸、折纸、装饰与展示。最后,学生在音乐声中自信展示作品。跨学科教研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也增强了教师将新技术与美术教学及民间艺术传承相结合的能力,为真实性学习注入新活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体验。

结论

新技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开展真实性学习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虽存在技术应用与目标错位、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资源评价体系缺失、教师融合素养不足等问题,但通过以真实任务构建情境、倡导人机协同创作、开发多元资源库与评价体系、开展跨学科教研培训等策略,能有效推动新技术与小学美术真实性学习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小学美术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代玉. 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小学美术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09): 201-203.

[2]黄余. 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 色彩, 2023, (12): 142-144.

[3]邹婷.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08):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