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技术辅助下小学科学课堂差异化教学实施对策

作者

王良皓琦

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城东分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1. 智能诊断精准定位,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手里有了智能技术工具。这些工具帮忙收集学生数据变得容易多了。课堂表现数据、作业提交情况、测验分数都能被记录下来。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这些信息。它能评估学生知道了什么、能力怎么样、习惯哪种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很常见。学生在上面完成预习任务。平台自己记录时间数据、答对多少题、哪些地方总出错。看看这些数据,教师心里就有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起点在哪,一目了然。哪些地方容易卡住也能提前发现。弄清楚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下一步就是分组。分组依据不是考分高低那么简单。能力高低、兴趣点在哪里、上课是否投入都得考虑进去。通常分出几种类型:“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是比较常用的标签。起点低的那些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可能费劲。针对他们设计教学,得把基础打牢摆第一位。讲解知识多用实在的东西辅助。实物展示、动画演示都能派上用场。学生脑子里就能建立起清晰的概念。比如教“植物的生长过程”。放一段植物生长的动画片给学生看。种子怎么破土、怎么长叶、怎么开花结果,全过程清清楚楚。学生印象深了,阶段概念自然就记住了。起点中等的那批学生不一样。基础概念他们基本能掌握。具备做一些简单探究的条件了。教学重点可以引导他们动手试试。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想办法解决问题都是目标。讲“声音的传播”这个内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捣鼓实验。声音在空气里怎么跑?水里呢?隔着桌子敲一下呢?自己摸索出的规律,理解声音传播的本质反而更透彻。

2. 资源推送个性适配,动态调整激发潜能

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小学科学课堂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库。教师的工作是根据前述智能诊断得出的个体画像,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实时反映出的需求,为他们精准匹配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这些资源形态多样,涵盖了在线课程片段、科普纪录片短视频、科学实验的演示录像以及互动性强的小游戏等。具体操作上,教师会特别注意兴趣导向。一个明显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很可能收到关于动物独特生活习性或者漫长进化历史的纪录片片段与在线专题课程推送。内容设计旨在满足其深入了解动物王国的内在愿望。另一个偏好动手操作实践的学生,则更可能接收到适合在家完成的简易科学实验指导资料和相关演示视频。这类推送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延续科学探索的热情,体验亲手验证科学原理的乐趣。资源推送绝非随意堆砌,核心在于强烈的针对性与良好的适应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资源的期望与接受能力截然不同。基础层学生亟需的是夯实基础的讲解性内容和大量巩固性练习题。目标直指提升他们对核心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牢固掌握。提高层学生的资源重点应放在知识的适度拓展与视野的开阔上。这类资源有助于他们突破课本局限,提升独立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层学生则需要接触更具挑战性、能激发原创思维的前沿性或创新性资源。核心目的是点燃他们内在的探索欲望与批判性思考的火花。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理解,从海量资源中审慎筛选、精细整合。确保最终推送的每一条学习资料都能有效对接学生当前的学习瓶颈或发展需求,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而非成为负担。

3. 互动评价多元反馈,全程陪伴助力成长

智能技术提供了沟通的渠道。师生之间联系更方便了。学生互相交流也能借助在线平台、社交工具实现。课堂时间有限,互动更直接。提问、小组交流都是常规手段。教师鼓励每个学生张嘴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是关键。比如讨论“环境保护”话题。教师抛个问题出来:“身边能看到哪些破坏环境的事?咱们能做什么改变它?”学生们分堆讨论,每组推个代表发言。讨论结果大家分享。教师就在旁边听着。谁理解了、谁思路卡住了、谁有新点子,课堂互动过程看得明明白白。课堂之外同样可以互动。借助网络平台照样可以做这件事。教师布置作业形式自由些。做个科学小手工、搞个社区环境小调查都行。学生完成后上传到平台。教师批改这些作业不能光看对错。评语反馈特别重要。具体指出哪里做得好,哪里还能改进。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写评语才有意义。优点强调一下,进步点出来;不足的地方明确指出来,最好提点改进建议。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也是好方法。在线平台支持这种互评活动。彼此学习长处,借鉴别人的思路。比如全班做完科学小制作以后。组织一次线上作品展。每个作品都晒出来。学生们互相点评作品设计巧不巧、制作细不细、点子新不新。评价别人作品的过程也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批判性眼光慢慢就养成了。

综上所述,智能技术为小学科学课堂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智能诊断精准定位学生需求,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为分层设计教学提供依据;资源推送个性适配学习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互动评价多元反馈学习效果,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晓曦, 苏源, 刘娟娟, 王恩浩, 蔡翌阳.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第二课堂实践探索——以昆明市 A 小学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5, 14 (09): 51-55.

[2] 詹明莉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 (02): 79-81.

[3] 江丽婷 . 物联网技术助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以“智能小温室”实验实践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5, 14 (02): 113-116.